青少年孤立性弥漫性脾血管瘤病:罕见病例报告与诊疗启示

时间:2025年7月14日
来源:Pediatric Health,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文报道一例14岁男性孤立性弥漫性脾血管瘤病(DSH)罕见病例,通过CT/MRI多模态影像与组织活检(CD31/CD34阳性)明确诊断,填补了青少年DSH诊疗空白,为脾血管肿瘤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广告
   X   

Abstract
弥漫性脾血管瘤病(DSH)是脾脏多发性血管增生形成的罕见良性病变,1879年由Langhans首次描述。其病理特征为脾实质被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管通道弥漫性替代,与正常脾窦不相通。全球文献报道不足20例,青少年病例更是凤毛麟角。

Case Presentation
14岁男性患者因间歇性左上腹痛就诊,CT显示脾脏多发低密度灶(最大2.2×1.9 cm2),动脉期明显强化。MRI呈现T1/T2稍高信号病灶,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低信号。18G穿刺活检病理可见扁平内皮细胞排列的血管通道,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证实血管内皮起源,CD3/CD20阳性提示淋巴细胞浸润,最终确诊DSH。

Discussion
发病机制存在畸形学说与肿瘤学说争议:

  1. 畸形学说认为与脾窦后静脉系统畸形相关,但无法解释中老年发病为主的现象
  2. 肿瘤学说得到CD8表达证据支持,但Arber等研究持反对意见

诊断挑战在于:

  • 影像学易误诊为淋巴瘤或血管肉瘤
  • 必须通过活检鉴别:淋巴管瘤(D2-40阳性)、血管内皮瘤(ERG阳性)

治疗策略分层:

  1. 无症状者:观察随访(本案例采用每3月超声监测)
  2. 并发症者:
    • 脾切除术(血小板<50×109/L时首选)
    • 介入栓塞(手术禁忌者)
    • KMS综合征:长春新碱+糖皮质激素联合方案
    • 新型疗法: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对耐药病例有效

分子机制新发现:
CTC1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肝脾弥漫性血管瘤发生,但本案例未行基因检测。免疫组化CD68异常表达提示巨噬细胞可能参与疾病进程,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Conclusion
本案例的特殊性在于:

  1. 青少年孤立性发病无全身症状
  2. 首次报道DSH中CD3/CD20/CD68共表达现象
  3. 为脾血管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提供新视角

伦理声明
研究经湖北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XYYYE20240074),患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