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文报道一例14岁男性孤立性弥漫性脾血管瘤病(DSH)罕见病例,通过CT/MRI多模态影像与组织活检(CD31/CD34阳性)明确诊断,填补了青少年DSH诊疗空白,为脾血管肿瘤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Abstract
弥漫性脾血管瘤病(DSH)是脾脏多发性血管增生形成的罕见良性病变,1879年由Langhans首次描述。其病理特征为脾实质被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管通道弥漫性替代,与正常脾窦不相通。全球文献报道不足20例,青少年病例更是凤毛麟角。
Case Presentation
14岁男性患者因间歇性左上腹痛就诊,CT显示脾脏多发低密度灶(最大2.2×1.9 cm2),动脉期明显强化。MRI呈现T1/T2稍高信号病灶,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低信号。18G穿刺活检病理可见扁平内皮细胞排列的血管通道,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证实血管内皮起源,CD3/CD20阳性提示淋巴细胞浸润,最终确诊DSH。
Discussion
发病机制存在畸形学说与肿瘤学说争议:
诊断挑战在于:
治疗策略分层:
分子机制新发现:
CTC1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肝脾弥漫性血管瘤发生,但本案例未行基因检测。免疫组化CD68异常表达提示巨噬细胞可能参与疾病进程,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Conclusion
本案例的特殊性在于:
伦理声明
研究经湖北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XYYYE20240074),患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