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G与22G Franseen穿刺针在胰腺实性病变EUS引导活检中的诊断准确性及患者来源类器官培养成功率前瞻性比较研究

时间:2025年9月15日
来源:Pancreat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EUS-FNB(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活检)中针具规格选择争议,比较了19G与22G Franseen针在胰腺实性病变诊断准确性及PDO(患者来源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结果表明两者在诊断敏感性(79.2% vs 76.4%)和PDO成功率(80% vs 65%)均无显著差异,提示扩大针径并非提升组织获取质量的必要条件,为临床标准化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告
   X   

在胰腺癌诊疗领域,获取高质量组织样本始终是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基础挑战。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活检(EUS-FNB)作为标准术前病理获取手段,其针具规格选择长期存在争议——理论上更大口径的19G针应比常规22G针获取更多组织,但这一假设缺乏前瞻性研究验证。与此同时,患者来源类器官(PDO)培养技术的兴起对活检样本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类三维培养模型能高度模拟患者肿瘤生物学特性,为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提供平台,但其成功建立极度依赖活检样本的活细胞数量和质量。

针对这一临床需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直接比较19G与22G Franseen针在胰腺实性病变中的诊断性能及PDO培养效率。该研究发表于《Pancreatology》,为针具选择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

研究采用标准化技术路径:对119例影像学疑似胰腺实性病变患者行EUS-FNB双针采样(随机顺序使用19G/22G Acquire™针),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且限定每针最多4次穿刺。组织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诊断(经盲法评估)和PDO培养(限定于20例确诊PDAC患者样本)。PDO成功标准定义为传代至第5代(P5)且经冻存复苏验证。统计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诊断准确性,Fisher精确检验分析PDO成功率。

患者特征

最终85例完成双针采样,人群平均年龄66.7岁,PDAC占70.6%。病变平均大小3.34cm,胰头部位占51.8%,反映了典型晚期胰腺癌临床特征。

样本充足率与技术成功率

两组针具获取足量组织比例无显著差异(22G:88.2% vs 19G:90.6%),非诊断性样本比例均约10%。技术失败主要发生于19G针(2例),提示其操作灵活性可能受限。

诊断准确性

总体诊断准确性高度一致(75.3% vs 75.3%, p=1.0)。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79.2% vs 76.4%)及PDAC特异性亚组分析(83.3% vs 76.7%)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良性病例均获正确判定(特异性100%),但阴性预测值偏低(约45%),反映胰腺病变诊断的固有挑战。

PDO产出率

虽19G组在传代至P5阶段呈现更高趋势(80% vs 65%),但经冻存复苏验证的稳定细胞系建立率无差异(40% vs 5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可能与成功率相关,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总体PDO建立率为60%,与既往meta分析结果吻合。

不良事件

4例严重事件(3例Ⅲ级、1例Ⅱ级)包括出血需介入治疗及十二指肠穿孔,但均无法直接归因于特定针具。轻度出血事件两组分布均衡。

研究结论明确否定19G针的临床优势:其在诊断准确性及PDO产出方面均未显著超越22G针。这一发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既避免为追求理论上的组织量而使用操作难度更高的19G针,也为PDO培养的标准化采样提供依据(推荐22G针作为常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采用干吸技术且限制定位穿刺次数,若改用湿吸/慢拉技术或增加穿刺次数,可能进一步提升整体诊断性能。

讨论部分深入剖析了EUS-FNB技术演进:Franseen设计针尖通过恒定夹角切割优化了组织获取效率,但针径扩大带来的操作刚度增加可能抵消其理论优势。作者同步更新了PDO培养成功率的meta分析(纳入18项研究),得出62.4%的合并成功率,强调异质性主要源于培养协议差异。最后指出本研究局限性:单中心设计及不良事件归因困难,呼吁开展多中心验证。

这项研究为胰腺癌精准医疗提供了关键技术参数:在确保诊断效能的前提下,优化器械选择可降低操作风险并提高实验可重复性。对于正蓬勃发展的PDO个体化药敏平台而言,明确22G针的适用性更将加速其临床转化进程。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