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候选院士名单,86位候选人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其中71人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在这71名海归中,30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成为候选人中的亮点。
86位候选人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71人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候选院士名单,86位候选人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其中71人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在这71名海归中,30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成为候选人中的亮点。
法制晚报记者对这30名拥有海归博士头衔的候选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六成曾在美国留学或工作,3人曾东渡日本,且学的都是化学。
此外,在中科院六大学部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海归博士人数最多。对这些候选人来说,北京、上海和香港最具吸引力,五成多在这三个城市的高校任教。
数据·比例
海归博士比例超三成
这次中科院院士增选中,来自高校候选人中的海归博士占到34.9%,比上一届的30.1%略高。
大学评价咨询权威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认为,根据1955年-2009年的数据,“海归院士”留学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等时期。
这一拨就职高校的候选院士平均年龄不到55岁,他们大多是在30年前开始读博,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我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不少学生也得以到国外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以期未来回国做出贡献。
因此,当年确实有许多学生出国,并在他们的事业巅峰期回国,为祖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海归博士占三成的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选拔优秀人才出国留学的决策正确。
数据·学部
生命科学和医学 海归博士最多
在中科院的六大学部的候选人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海归博士人数最多,有12人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
蔡言厚认为,这个领域是基础学科,而生命科学则更是前沿科学。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主要将科研基金投放在解决工程问题上,即一些能在生活中迅速获得起色的学科。即便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也有距离。
排名第二的学部是技术科学部,蔡言厚表示,我国现在的工程当中的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技术问题,欧美国家因为现代化实现较早,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较发达。
近六成学自美国
归国大多选北京
在海归博士候选人中,美国是他们第一留学选择地,有17人曾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或工作过,占总数的近六成。其次是日本。
蔡言厚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现在依然在全世界公认第一,学生也很自然会选择去那里深造。
选择日本则是因为它离中国近,可以学习如何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在本国。另外,日本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确实突出。按照数据,留学日本的归国博士都归属化学部,日本的化学界发展确实始终在世界前沿。
从高校所处地域来看,北京高校聚集了8名海归博士候选人,香港和上海以4人位居第二,天津、合肥、厦门并列第四。
蔡言厚认为,海归博士归国大多考量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前者决定了城市,后者决定了高校。我国大学的布局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这几地可以满足归国博士的大多数要求,尤其是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经济高速发展,能满足海归博士的需求。
数据·年龄
候选院士年轻化 属正常年龄变化
根据中科院官方网站公示的候选院士名单和基本信息测算,在高校任教的海归博士的平均年龄为52.73岁。今年1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说,目前的院士平均年龄为72岁。两者相差近20岁。
蔡言厚认为,这首先与国家的政策有关。院士的荣誉很高,待遇也很高,国家自然希望他们能担更重的担子,年龄的年轻化,可以让他们为这个社会多贡献一些力量。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条件在渐渐变好,年轻人可以更早成功。历史上有一项数据表明,出标志性成果的年龄是37岁左右。按照这个进行计算,在一个适合科研的社会环境中,40到50岁差不多就是出成果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差不多就可以当选院士。因此这个年龄段也属于正常的年龄段。
Creat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this catalog of images, animations, and videos depicts myriad cell images and live-action cellular processes. By making its contents open access, the creators hope to “adva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cellular activity,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mproving human health,” says David Orloff, manager of the Image Library. “As far as I know, we’re the only site that takes you from an abstract, general illustration of the cell to actual images.”
Segall: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images of cell components. The initial entry screen is quite nice, but it rapidly becomes just a list organized by species. I wonder if there is not a more user-friendly approach.
Sanford: Well-organized, simple, and easy to navigate without extraneous pomp and circumstance.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