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增强纳米金刚石侧流检测技术突破SARS-CoV-2抗原早期临床诊断瓶颈

时间:2025年10月4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现有SARS-CoV-2抗原检测灵敏度不足的临床难题,开发了基于氮空位色心纳米金刚石(FND)的自旋增强侧流检测技术。通过量子调控荧光信号消除背景干扰,实现对重组核衣壳蛋白17 fM(0.78 pg/mL)的超敏检测,临床样本验证显示Ct≤30时灵敏度达95.1%、特异性100%,平均较金纳米颗粒检测提早2.0天发现感染,为传染病早期诊断提供新范式。

广告
   X   

全球新冠疫情凸显了高灵敏度快速诊断技术的迫切需求。尽管核酸扩增检测(如RT-qPCR)因其高灵敏度成为金标准,但其检测成本高、耗时长且需要专业实验室,难以满足大规模现场筛查需求。抗原侧流检测(Ag-LFT)虽具备快速、低成本优势,但普遍存在灵敏度不足的缺陷,尤其在病毒载量较低(Ct值>25)的样本中易漏检,导致错失感染早期干预窗口。传统荧光标记材料还存在光漂白、闪烁及背景自发荧光干扰等问题。
为此,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利用氮空位色心(NV center)纳米金刚石(FND)的量子传感特性,开发了自旋增强型侧流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调控自旋依赖的荧光发射特性,有效消除硝化纤维素膜背景干扰,实现了对SARS-CoV-2抗原的超高灵敏度检测。
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通过生物层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对;利用600 nm聚甘油涂层FND与抗体共轭构建检测探针;结合锁相放大技术(lock-in modulation)解析荧光信号;采用盲法临床验证与RT-qPCR对照,使用103例上呼吸道拭子样本(包括53例阳性样本)评估性能;基于人类挑战试验数据建立病毒载量动力学模型量化诊断优势。
自旋增强荧光纳米金刚石表征
研究选用600 nm FND颗粒,其NV中心在室温下保持自旋相干性,通过绿色光(550 nm)激发可产生675 nm荧光发射。关键创新在于利用光学检测磁共振(ODMR)技术:通过施加2.87 GHz微波驱动场调控ms=0与ms=±1态间自旋布居转移,使荧光强度产生2.6%的可控衰减,从而实现特异性信号调制。FND发射光谱位于生物自发荧光背景较弱的红光区,为生物传感提供理想光学窗口。
SARS-CoV-2抗原检测的FND侧流检测设计
通过系统性筛选商业化抗体对,确定AbMM08(检测抗体)与AbRO01(捕获抗体)组合具有最高结合亲和力(KD=0.19 nM)。采用生物素-聚链霉亲和素体系将抗体消耗量降低84.6%。缓冲体系优化中添加0.8%酪蛋白和0.05% Tween20提升信噪比,IGEPAL CA-630作为病毒裂解剂。
自旋增强FND与金纳米颗粒的分析灵敏度对比
对重组核衣壳蛋白的检测显示,FND检测限达17 fM(95% CI: 5.9-41),较相同抗体的金纳米颗粒检测(16 pM)提升1000倍。对灭活全病毒检测显示,对野生株和奥密克戎株的检测限分别为13 TCID50/mL和8.8 TCID50/mL。特异性验证表明与MERS-CoV、HCoV-OC43等常见冠状病毒无交叉反应。
盲法临床样本验证与RT-qPCR对比
103例临床样本验证显示:Ct≤25时灵敏度100%,Ct≤30时达95.1%,总体灵敏度86.8%(Ct 17-37),特异性100%。病毒载量≥104 copies/mL样本全部检出,且与流感A、RSV等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基于人类挑战试验数据建模表明,FND检测较金纳米颗粒平均早2.0天(95% CI: 1.8-2.1)检出感染,95%患者可在感染后3.5天内被检出(金纳米颗粒需6.2天)。在症状出现首日,FND可多检测2.2倍患者。
诊断优势的群体级影响分析
扩展至338例临床症状队列数据显示:症状出现首日FND检测率较金纳米颗粒提高117%(2.2倍),次日提高57%。推算在英国奥密克戎疫情高峰期间,单日可多检出69,400例感染者。
研究结论表明,自旋增强FND技术成功将量子传感优势转化为临床诊断应用,解决了抗原检测在低病毒载量样本中的灵敏度瓶颈。其检测性能媲美高端数字化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如Quanterix Simoa),但成本大幅降低(每检测条约1.3英镑)。该技术平台具有靶标通用性,未来可拓展至流感、HIV等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讨论部分强调,需进一步标准化抗原检测灵敏度与传染性病毒载量的关联准则,并通过微型化光学读装置推动在资源有限场景的应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