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多发性硬化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治疗干预

时间:2025年10月4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阐述多发性硬化症(MS)的分子机制与治疗突破,重点解析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SI)通过调节Treg细胞、靶向髓鞘抗原(MBP/MOG/PLP)等创新策略,相比传统免疫抑制剂(DMTs)可精准恢复免疫耐受。文章深入探讨MS的遗传(HLA-DRB1 * 1501)、环境(EBV感染/维生素D缺乏)及表观遗传互作机制,并涵盖BTK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前沿进展,为转化医学提供新方向。

广告
   X   

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特征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轴突损失和神经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免疫介导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约35.9/10万人,呈明显纬度梯度分布。诊断依赖McDonald标准,结合临床发作、MRI影像(如T2/FLAIR序列病灶)及脑脊液寡克隆带(OCBs)等生物标志物。临床分型包括复发-缓解型(RRMS)、继发进展型(SPMS)和原发进展型(PPMS),其中进行性残疾累积常与慢性活动性病灶(如缓慢扩展病变SELs)相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假说

MS发病机制涉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复杂互作。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识别233个易感位点,其中HLA-DRB1 * 1501等位点风险显著。环境因素如EB病毒(EBV)感染(感染史使风险增加32倍)、维生素D缺乏、吸烟和肥胖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调控免疫基因表达。发病机制存在"由外向内"(外周免疫细胞攻击CNS)和"由内向外"(原发性神经变性触发免疫反应)两种假说,二者可能在不同病程阶段共存。

免疫与神经病理机制

MS核心机制为免疫耐受破坏。胸腺中枢选择失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如MBP特异性CD4+ T细胞)逃逸,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失调进一步加剧自身免疫。Th1/Th17细胞分泌IFN-γ/IL-17等细胞因子,促进血脑屏障(BBB)破坏和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B细胞通过抗原呈递、产生致病性抗体(如抗MOG IgG)及形成脑膜三级淋巴结构参与炎症持续。神经病理表现为脱髓鞘斑块、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轴突变性,以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分化受损致再生失败。

治疗策略与临床进展

急性期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疾病修饰治疗(DMTs)包括:
  • 传统免疫抑制剂:干扰素-β、醋酸格拉替雷等中低效药物;
  • 高效靶向疗法:抗CD20单抗(奥瑞珠单抗)、S1P调节剂(芬戈莫德)及BTK抑制剂(托莱布鲁替尼在非活动性SPMS中显示31%残疾进展风险下降);
  • 免疫重建疗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适用于活动性MS,通过免疫系统重置实现长期缓解。
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SI)作为新兴策略,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而非广泛免疫抑制实现精准干预:
  • 多肽/蛋白平台:口服髓鞘抗原、 altered peptide ligands(APLs)及可溶性pMHC复合物(如RTL1000)可调控T细胞应答;
  • 纳米载体系统:负载MOG35-55的PLGA纳米粒、磷脂酰丝氨酸脂质体通过靶向树突状细胞(DC)促进耐受表型;
  • 细胞疗法:耐受性DC(tolDC)、T细胞疫苗及表达CAR的Treg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中有效抑制疾病进展。

挑战与未来方向

ASI临床转化面临抗原扩散、递送效率低、个体化方案缺乏等挑战。联合生物标志物(如神经丝轻链NfL)、多组学技术及新型递送系统(如细胞外囊泡)将推动耐受疗法发展。同时需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明确治疗窗口期(早期干预更有效),并探索与现有DMTs的联用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