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剥夺后注意力失效与神经血管-瞳孔-脑脊液流动耦合动力学锁定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同步快速fMRI-EEG技术,揭示了睡眠剥夺导致注意力失效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注意力失效时刻与大脑全局性神经血管事件、瞳孔收缩及脑脊液(CSF)脉冲式流动密切耦合,表明中枢神经调制系统通过调节血管生理学驱动脑脊液动力学。该发现为理解睡眠剥夺的认知代价提供了新视角,提示注意力失效可能反映大脑对休息期的不可抑制需求。

广告
   X   

在现代社会,睡眠剥夺已成为普遍现象,一夜未眠就能导致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注意力失效——个体无法对容易检测的外部刺激做出适当反应。这种行为缺陷对生存具有重大代价,例如驾驶时的瞬间注意力分散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尽管代价显著,睡眠剥夺仍可靠地诱发注意力失效,这表明这些缺陷反映了大脑对睡眠的不可避免的需求。然而,睡眠剥夺诱导注意力失效的神经基础尚不清楚。
以往研究发现,急性睡眠剥夺对神经生理学的局部和全局方面都有广泛影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大幅波动与睡眠剥夺有关,大规模fMRI信号与警觉性改变相关。睡眠剥夺后的注意力分散与丘脑和认知控制区域活动减少有关,表明大规模网络活动未能有效启动。在局部皮层尺度上,注意力失效与大鼠孤立皮层斑块中出现的睡眠样低频波相关。有趣的是,人类中短暂出现的睡眠样慢波活动也能预测注意力分散。这些发现表明睡眠剥夺后的注意力缺陷与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低频神经振荡相关。
睡眠具有多种功能目的,睡眠神经影像学研究证明睡眠不仅与神经元活动相关,还与大脑的血管和液体变化相关。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中出现全局低频(0.01-0.1 Hz)血流动力学波,这些血管波动进而驱动脑脊液(CSF)的脉冲式流动。睡眠剥夺增加了全局BOLD信号的幅度,并调节CSF的脉冲性,表明睡眠剥夺的影响可能伴随改变的CSF动力学。然而,注意力缺陷与血流动力学和CSF流动之间的确切联系尚不清楚。
为了研究睡眠剥夺如何调节神经活动、血管和CSF动力学,研究人员在26名健康人类参与者中进行了同步脑电图(EEG)和快速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每位参与者被扫描两次:一次在正常睡眠后(充分休息),一次在实验室持续监督的一夜完全睡眠剥夺后。扫描期间,参与者执行持续注意力任务——心理运动警觉测试(PVT),包括听觉PVT(检测蜂鸣声)和视觉PVT(检测亮度匹配的视觉刺激),刺激间隔5-10秒。
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导致睡眠样血流动力学和脉冲式CSF流动侵入清醒状态。在充分休息的清醒状态下,CSF流入信号表现出与呼吸同步的小幅度节律,而在睡眠剥夺后的清醒状态下,CSF信号表现出大幅度低频波,类似于NREM睡眠。具体而言,睡眠剥夺使清醒状态下的CSF功率增加了4.7 dB,峰值在0.04 Hz,达到与典型N2睡眠相似的水平。这些变化不是由运动伪影驱动的。
睡眠剥夺还诱导了EEG慢波活动(0.5-4 Hz)的增加,这是睡眠压力的公认指标,以及低频皮层灰质BOLD功率的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睡眠剥夺导致低频CSF流动脉冲、增加的EEG慢波活动和血流动力学波在清醒状态下出现,变化方向与典型N1或N2睡眠中观察到的动态一致。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血流动力学波和脉冲式CSF流动发生在注意力任务表现较差的时期。睡眠剥夺导致PVT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增加和遗漏(未响应)率增加。尽管参与者睁眼清醒,但注意力分散(反应时间>500 ms)和遗漏往往与高幅度CSF流动同时发生。分析显示,表现较差的注意力段(有遗漏或反应时间>500 ms)具有显著更高的低频CSF流动功率和灰质BOLD功率。
为了探究导致CSF流动、血流动力学和注意力功能联合变化的过程,研究人员考察了瞳孔直径与CSF流动的关系。瞳孔直径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调制相关,是 arousal 状态的标志。研究发现瞳孔直径与CSF流动显著相关:瞳孔收缩与向外的CSF信号相关,瞳孔扩张与随后的向内CSF信号相关,CSF流动滞后瞳孔4.75秒。这种相关性在睡眠剥夺后显著更高,表明睡眠剥夺驱动了瞳孔锁定的CSF流动波动。
注意力失效时刻与神经、血流动力学、全身性和CSF流动事件时间锁定。遗漏时刻(n=364次试验)与第四脑室中向外的波峰和随后的向内波峰的CSF流动锁定。皮层灰质BOLD信号表现出匹配的双相模式,与血管驱动向外然后向内CSF流动一致。第二个独立实验使用双向流动测量协议证实,遗漏时刻锁定于CSF向外流出大脑的脉冲,随后是向内流入的脉冲。
EEG谱图分析显示,遗漏时刻伴随多个频率带和不同电极的EEG改变,包括宽带EEG功率下降(尤其在alpha-beta(10-25 Hz)范围),随后是慢波活动(SWA;0.5-4 Hz)和alpha-beta功率的增加。这些EEG变化的空间分布广泛,表明全局 arousal 状态的改变。瞳孔直径在遗漏时刻表现出双相变化,遗漏期间显著收缩(低 arousal 状态),随后扩张。系统性生理测量包括心率下降和随后增加,呼吸率下降和随后增加,表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改变。
为了分离与注意力下降 versus 恢复相关的神经生理动力学,研究人员将行为遗漏分为三类:类型A(前后均有有效响应的孤立遗漏)、类型B(连续遗漏系列的第一个)和类型C(连续遗漏系列的最后一个)。分析发现,注意力焦点丧失(类型B遗漏)与EEG alpha-beta功率下降和CSF排出相关,而注意力焦点恢复(类型C遗漏)与EEG宽带功率增加和CSF向内流动相关。系统性 arousal 指标遵循相同模式。行为变化发生在CSF流动变化启动之前,表明行为事件与随后流动方向的逆转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采用同步快速fMRI-EEG记录技术,结合瞳孔测量和行为评估;在26名健康参与者中进行受试者内完全睡眠剥夺研究;使用心理运动警觉测试(PVT)量化注意力表现;通过手动划分第四脑室区域测量CSF流入信号;采用多锥谱估计分析EEG频谱特征;通过独立成分分析去除梯度伪影和球心动图(BCG)伪影;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剥夺后的注意力失效与大脑和全身范围内的状态改变锁定,包括特征性神经血管事件和脑脊液的脉冲式流动波。在睡眠剥夺后的清醒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和CSF流动脉冲在清醒状态下增加,导致类似于N2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流动模式。CSF波与行为失败、神经元频谱转移和瞳孔收缩(在睁眼清醒状态下)紧密耦合。具体而言,注意力在CSF向外流动前约2秒下降,注意力在CSF流动逆转并向内回流前约1秒恢复。
讨论部分指出,研究发现的宽带EEG转移与注意力失败相关,可能代表睡眠剥夺导致睡眠启动皮层事件在清醒状态下发生,但在达到睡眠前被中断。瞳孔收缩是 arousal 状态的经典标志,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调制投射主动控制。瞳孔直径与注意力、心率和皮肤电反射相关,反映了中枢和外周 arousal 系统状态的紧密耦合。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强烈调制CSF流动,在浅睡眠期间效果尤其显著,自主测量与观察到的注意力动力学相关。
一个可能的机制解释是,来自关键神经调制核团(如去甲肾上腺素能蓝斑)的平行投射在整个皮层和丘脑调节神经元状态,同时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有趣的是,蓝斑活动在NREM睡眠期间振荡,并驱动超慢神经元频谱变化,瞳孔直径也与这些神经特征共变。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剥夺可能导致上行 arousal 系统的不稳定,其促醒作用的短暂失败导致注意力功能障碍、神经元 arousal 抑制和CSF流动。
研究发现注意力转移和瞳孔直径与大规模CSF流动相关,即使在脑室中也可检测到,提示了一种神经调制机制可以解释这些双重效应。CSF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血管系统的变化,因为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进而推动CSF流动。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是血管收缩剂,蓝斑活动下降可能降低神经元 arousal 状态,同时扩张皮层血管和收缩瞳孔。这将导致几秒后检测到的第四脑室中向外流动,然后在注意力恢复和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时逆转,反映在随后的瞳孔扩张中。
这些动态的一个令人兴奋的含义是,瞳孔直径可能潜在地提供与CSF流动相关的信号的无创、可访问的读数。清醒人类中CSF流动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是心脏和呼吸周期,研究报告的耦合呼吸-CSF-瞳孔活动可能反映呼吸和 arousal 的联合调制。蓝斑不仅具有上行还有下行投射,与脊髓中的节前交感神经元突触,这可能有助于神经和全身生理学的耦合动态。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这些动态是否以及如何与大脑中的溶质运输相关。长时间清醒导致有毒代谢废物产品的积累,表明睡眠剥夺后需要更多的液体流动。然而,大幅度脉冲式CSF波对溶质运输的具体后果尚未建立。研究中测量的CSF波相对高速(>1 cm/s),持续约10秒(向内和向外阶段),表明CSF在每个波期间行进许多厘米,预计将驱动溶质运输和混合。此外,全局血流动力学波表明该过程与整个脑组织中的血管振荡耦合,可能改变血管周围间隙中的溶质运输。
总之,该研究证明睡眠剥夺后的注意力失效与大脑和全身范围内的状态改变锁定,包括特征性神经血管事件和脑脊液的脉冲式流动波。注意力失效时刻是大脑中广泛流体流动启动的标志,指向控制注意力状态和脑流体动力学的中央神经调制回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