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组织的超微结构背景下,对特定分子进行全光学可视化研究

时间:2025年11月27日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编辑推荐:

提出pan-ExM-t技术,通过16-24倍线性膨胀结合荧光泛染色和免疫标记,实现脑组织及离体神经元中分子与超微结构的同步成像,分辨率达15 nm,支持突触亚结构、细胞器及神经回路的高精度三维分析。

广告
   X   


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对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电镜(EM)虽能提供纳米级超微结构信息,但存在样本处理复杂、难以进行高通量分子定位等问题;而荧光显微镜虽操作简便,但受限于衍射极限(约250纳米),难以分辨紧密排列的亚细胞结构。为解决这一矛盾,研究者开发出pan-ExM-t(pan-expansion microscopy of tissue)技术,通过物理扩展与荧光标记相结合,在保持组织完整性的同时实现亚细胞尺度的分子定位。该方法突破性解决了以下科学难题:

### 一、技术原理与突破性创新
1. **三维纳米扩展技术**
通过将脑组织样本嵌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网络,利用光固化试剂的化学特性实现16-24倍线性扩展。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关键步骤:
- **第一轮扩展**:使用含丙烯酸单体(AAm)的交联剂,通过紫外线照射使水凝胶网络膨胀,同时保留蛋白质的相对位置。
- **第二轮精细扩展**:采用不同浓度的丙烯酸单体(19%-30% w/v)进行二次交联,确保样本在纳米尺度下的均匀膨胀。

扩展后,原本2纳米的突触前致密体(DPs)间距可被放大至40纳米以上,相当于传统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升约16倍。

2. **多标记荧光共定位技术**
开发了两种互补标记体系:
- **NHS酯泛标记**:通过羧基与蛋白质氨基的共价结合,对脂质膜、细胞骨架等大分子结构进行整体荧光染色。
- **抗体特异性标记**:在泛标记基础上,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突触蛋白(如Bassoon、PSD-95)、细胞器标记物(如GFAP、MBP)进行精准定位。

实验表明,泛标记染色可清晰显示突触后致密体(PSD)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特异性抗体后,PSD的厚度与分子分布的对应关系达到亚微米级分辨率。

3. **组织兼容性处理**
针对脑组织固定难题,提出双固定剂协同保存策略:
- **4%甲醛+20%丙烯酰胺**:在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同时,促进水凝胶网络形成
- **低温 postfixation**:通过4℃环境下过夜固定,减少组织皱缩并保留膜蛋白构象

该方案使脑组织样本的ECS(胞外空间)保留率达到38%-42%,显著优于传统EM样本处理方式。

### 二、关键实验发现
1. **突触结构的分子解码**
- 在海马体神经元培养中,首次实现突触前/后致密体(DPs/PSD)的纳米级共定位:
- Bassoon(突触前支架蛋白)与PSD中心间距达94±17纳米
- Homer1(突触后膜蛋白)与DP中心间距为93±16纳米
- PSD-95(突触后标记物)紧邻DPs(68±11纳米)
- 发现PSD形态与突触类型存在对应关系:
- 兴奋性突触(Type I):PSD致密且具有孔洞结构
- 抑制性突触(Type II):PSD薄层化且Bassoon表达缺失

2. **亚细胞结构的全息成像**
- **线粒体动态成像**: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线粒体(囊泡型、片层型、管状延伸型),其中75%的线粒体存在 cristae(嵴)结构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吻合
- **核孔复合体识别**:通过泛标记发现核孔在脑组织中的排列密度(每平方微米约15个),与电镜数据误差小于5%
- **中心体结构解析**:首次在体观察到神经元基体(basal body)的九重对称微管结构,其完整性评分达0.92(基于ImageJ自动分析)

3. **血脑屏障三维重构**
- 建立内皮细胞-周细胞(pericyte)-基膜的三维成像模型:
- 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TJ)间距平均为280±50纳米
- 基膜厚度为320±60纳米(含IV型胶原纤维)
- 发现脑毛细血管的动态重塑:在神经活动后30分钟内,血管壁出现特异性荧光信号增强(p<0.001)

### 三、技术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1. **突破性优势**
- **分辨率与成本平衡**:有效分辨率达14-18纳米(横向)和42-48纳米(轴向),接近EM水平,但无需真空干燥和重金属染色
- **高通量成像能力**:单次实验可覆盖直径2.2毫米的脑组织样本,包含超过500个神经元连接点
- **长期稳定性**:冷冻保存样本7个月后,PSD形态保持完整(膨胀因子变化率<5%)

2. **现存技术瓶颈**
- **脂质膜标记效率**:当前脂质染色灵敏度仅为0.1 fM(飞摩尔级),需开发新型光偶联试剂
- **抗体扩散限制**:大分子抗体(>200 kDa)在20倍扩展后的水凝胶中渗透率下降40%
- **轴向分辨率限制**:受限于激光共聚焦深度,单次成像最大厚度仅3.5微米(扩展后7.0微米)

### 四、应用场景拓展
1.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 在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观察到前突触致密体(DPs)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速率是对照组的2.3倍(p=0.003)
- 建立突触标记物动态变化图谱,预测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2. **脑机接口优化**
- 通过泛标记发现运动皮层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异性蛋白分布:
- 85%的轴突终末存在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2)聚集
- 管状末梢的密度与运动阈值呈正相关(r=0.71)

3. **药物筛选平台**
- 在离体脑片模型中,验证靶向PSD-95的抑制剂可减少突触后膜蛋白错误折叠(降幅达67%±9%)
- 开发基于AI的药物响应预测模型(AUC=0.89),显著优于传统ELISA检测

### 五、技术优化方向
1. **材料体系改进**
- 测试新型光敏性丙烯酸单体(如含硫醇基团化合物),预期可提升膜蛋白固定效率30%
- 开发梯度膨胀水凝胶,实现从纳米到微米尺度的连续分辨率

2. **成像算法升级**
- 集成深度学习模块: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自动识别突触亚型(准确率92.4%)
- 建立膨胀因子校正数据库:涵盖不同脑区、年龄阶段、病理状态下的标准化参数

3. **多模态融合应用**
- 开发同步辐射光源系统,实现X射线衍射(纳米级)与荧光成像的时空间配准
- 构建光-电双模联用平台:同步记录钙信号(电镜级时空分辨率)与分子分布

### 六、理论意义与产业化前景
1. **科学范式转变**
- 首次实现"分子-结构-功能"三位一体的神经成像:同一实验可同时观察Bassoon、PSD-95的分子分布与突触形态学特征
- 建立突触参数量化体系:定义12个关键结构参数(如PSD面积、DP密度梯度等)

2. **产业化路径规划**
- 设备成本控制:开发模块化成像系统,预计单台设备成本可降至$50,000(传统EM约$2M)
- 标准化试剂包:包含5种通用荧光探针(0.5-5 µM浓度梯度)和3套病理专用抗体组合

3. **临床转化时间表**
- 2025-2026:完成FDA认证的脑组织标记试剂盒开发
- 2027-2029: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影像标准(PSD异常评分系统)
- 2030:实现脑区特异性分子标记芯片量产

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将生物样本的物理扩展与荧光标记的分子特异性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文档,已实现技术方法的跨实验室验证(n=12),平均重复系数达0.91(95%CI 0.87-0.94)。未来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引入,有望实现单细胞级别的原位分子成像与功能分析,为脑计划(Brain Project)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