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q11.21 变异:在干细胞疗法中,是助力 RPE 分化的 “天使”,还是潜藏致瘤风险的 “恶魔”?

时间:2025年2月22日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编辑推荐:

为解决 hPSCs 遗传变异对 RPE 分化及致瘤性影响不明的问题,谢菲尔德大学等研究人员开展 20q11.21 变异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增强 RPE 分化且体外致瘤风险低。推荐一读,助您了解干细胞疗法安全性相关关键进展。

广告
   X   

在眼科医学领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无情地剥夺着无数老年人的光明,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治愈的主要致盲原因。这种疾病的 “罪魁祸首” 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退化,这些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功能和视觉健康至关重要,就像是视网膜的 “守护者”,一旦它们出了问题,视网膜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包括人类胚胎干细胞 hESCs 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的细胞疗法为治疗 AMD 带来了新希望。hPSCs 就像是 “万能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其中就包括能够修复受损视网膜的 RPE 细胞,目前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 hPSCs 分化成 RPE 细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状况。


原来,在 hPSCs 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遗传异常,这些异常就像隐藏在细胞里的 “小恶魔”,给 hPSCs 带来在培养中的优势,然而它们对临床相关细胞后代的影响却还是个未知数。在众多遗传异常中,有一种名为 20q11.21 拷贝数变异(CNV)的情况格外引人关注。这一变异在全球约 20% 的 hPSC 系中都能被检测到,它携带的致癌基因可能会带来肿瘤发生的风险。更麻烦的是,这种变异在常规的 hPSC 核型检查中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常常低于 G 显带核型分析的分辨率,就像一个 “隐形的敌人”,难以被轻易发现。


之前就有因遗传变异而导致临床试验受阻的例子。在一次 AMD 治疗的临床试验中,由于使用的 RPE 细胞存在未知影响的遗传变异,导致试验不得不暂停,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解这些遗传变异对 RPE 细胞影响的重要性。而且,虽然已经知道一些遗传变异的驱动基因,比如 20q11.21 变异中的 BCL2L1 基因(编码抗凋亡蛋白 BCL-XL ),但这些变异对 hPSCs 衍生物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它们在人体中的长期致癌风险,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谢菲尔德大学干细胞生物学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Gain of 20q11.21 enhance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differentiation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promoting tumorigenicity” 的论文。他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20q11.21 变异能增强 hPSCs 向 RPE 细胞分化的速度和产量,且这种增强依赖于 BCL-XL 的活性;20q11.21 变异的 RPE 细胞在体外没有恶性转化的能力。这一研究成果为 hPSCs - RPE 细胞疗法的安全性评估和风险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推动细胞疗法治疗 AMD 有着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通过核型分析(karyotyping)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利用定量 PCR(q - PCR)技术,检测特定基因座的拷贝数变化,从而确定 20q11.21 区域的情况。借助细胞培养和分化技术,让 hPSCs 向 RPE 细胞分化,并观察其过程和结果。运用免疫荧光、实时定量 PCR、ELISA 等技术,对分化后的 RPE 细胞进行表型和功能的检测,判断其是否正常。


下面来详细看看他们的研究结果。


1. 20q11.21 扩增子的获得增强了 RPE 分化的速度和产量


科研人员此前分离出了带有 20q11.21 异常的 hESCs,并保存了其野生型和变异型的克隆系。在进行 RPE 分化实验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带有 20q11.21 变异的克隆系形成的色素沉着灶数量比正常克隆系多得多。通过扫描仪对色素沉着区域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在自发分化的几周时间里,20q11.21 变异克隆系形成 RPE 病灶的速度明显更快,密度也更高。而且,与其他正常的 hPSCs 系相比,20q11.21 变异细胞产生的 RPE 产量也更高。基因表达分析进一步证实,20q11.21 变异克隆系中 RPE 细胞的关键标记物,如 PMEL17、CRALBP、OTX2 和 BEST 等的表达水平比野生型克隆系更高。这一系列结果表明,20q11.21 变异克隆系在 RPE 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20q11.21 RPE 在表型上是正常的


科研人员从 20q11.21 色素沉着灶中分离出 RPE 细胞,发现这些细胞呈现出典型的 RPE 单层鹅卵石形态和色素沉着。它们能够分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这是健康 RPE 细胞的一个重要标志,说明这些细胞具有正常的代谢活性。经过长达 6 个月甚至 10 个月的连续培养,科研人员发现这些细胞仍然能够稳定地表达 RPE 细胞的特征标记物,且没有出现异常增殖的情况,在培养 6 个月和 10 个月时都能保持清晰的单层结构。不过,当这些细胞传代到第 4 代时,会出现形态变化,细胞变大并出现白色的细胞内区域,但这种现象在正常 RPE 细胞中也同样存在。由此可见,20q11.21 RPE 细胞能够发育成典型的单层细胞,并且在形态、标记物和代谢活性方面都具有长期稳定性。


3. BCL-XL 的活性驱动了 20q11.21 变异体的 RPE 分化增强


科研人员猜测 BCL-XL 在 20q11.21 变异体的 RPE 分化增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们在整个 RPE 分化过程中使用一种强效且选择性的 BH3 模拟配体 A1155463(简称 BCL-XLi)来抑制 BCL-XL 的活性。通过检测 caspase 3 的活性,他们发现这种抑制剂有效地抑制了 BCL-XL 的功能。在持续抑制 BCL-XL 9 周后,20q11.21 变异体的色素沉着灶产量大幅下降,这表明 BCL-XL 对于 20q11.21 变异体增强 RPE 分化起着关键作用。而且,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使用不可逆的 caspase 抑制剂 ZVAD-FMK 处理正常细胞,并没有显著增加其色素沉着,这说明 BCL-XL 增强 RPE 产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非凋亡途径实现的,不过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 20q11.21 RPE 在体外显示出低致瘤风险


对于 hPSCs 在细胞治疗中的安全性来说,移植细胞的恶性转化风险是一个关键问题。科研人员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6 个月大的 20q11.21 RPE 细胞中不存在多能性相关标记物 OCT4 和 TGF-β 。通过 qPCR 定量分析多能性标记物 Lin28 的表达,发现 20q11.21 RPE 细胞中 Lin28 的表达明显下调,这表明这些细胞中几乎没有未分化细胞的污染。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这是一种可靠的体外致瘤性检测方法。在实验中,20q11.21 RPE 细胞在 35 天的培养后,只形成了一个小聚集体,而作为对照的癌细胞系 HeLa 则形成了许多大而规则的集落。这说明 20q11.21 变异与 RPE 衍生物在体外的致瘤性没有显著相关性,20q11.21 RPE 细胞虽然存在异常核型和生存优势,但在体外表现出低恶性转化风险。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来看,这项研究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细胞治疗方面,它让我们对 hPSCs 中常见的 20q11.21 变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 20q11.21 变异能够增强 RPE 分化,但考虑到其在其他系统中的致瘤性、可能作为后续致癌突变的易感因素以及 BCL-XL 对 RPE 衰老的影响,科研人员不建议使用携带这种变异的 RPE 细胞进行治疗。不过,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在 RPE 细胞治疗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进行更科学的风险评估,如果在关键阶段检测到 20q11.21 变异,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在基础研究方面,该研究揭示了 BCL-XL 在 hPSCs 向 RPE 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新作用,为未来提高 RPE 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理解其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科研人员能够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AMD 的方法,为那些被黑暗笼罩的患者带来光明的希望。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