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有望!

时间:2025年5月22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为探索慢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SCI)康复新策略,研究人员开展闭环迷走神经刺激(CLV)联合强化任务导向训练的双盲 sham 对照研究。发现 19 例患者经 12 周治疗后,臂手力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提示 CLV 或为 SCI 康复提供新方向。

广告
   X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尽管数十年研究探索了多种治疗手段,但慢性期 SCI 患者的功能恢复仍是临床难题。传统单一疗法效果有限,而神经可塑性的激活需要多模式协同干预,如何通过精准调控神经环路促进受损网络的功能重建成为关键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闭环迷走神经刺激(closed-loop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LV)联合强化康复训练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为 SCI 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开发了集成式双元件系统,包括基于力和运动传感器的游戏化物理治疗设备,以及小型化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装置。该研究纳入 19 例慢性不完全颈 SCI 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 AIS B/C/D 级),采用双盲 sham 对照设计,随机分为接受 18 次 CLV 治疗组(n=10)和 sham 刺激组(n=9),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 36 次 CLV 治疗。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上肢功能评分(GRASSP)、捏力、腕部扭矩及日常生活能力(Jebsen–Taylor 测试)等。


研究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 个性化康复训练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运动参数,将训练融入多样化电子游戏,动态调整任务难度(如速度、力量阈值),实现 “量身定制” 的高强度训练;② 小型化植入式 VNS 设备:体积仅为传统系统的 1/50,通过无线实时算法触发刺激,确保与运动同步;③ 自动化闭环算法:基于运动表现动态调整刺激阈值,优化神经调节与运动训练的时间耦合。


研究结果


1. CLV 显著改善上肢功能与力量


经 36 次治疗后,18/19 例患者捏力平均增加 936±247 g(393±102%),13/19 例患者腕部扭矩增加 28.5±16.8 N?cm(152±87%)。GRASSP 评分平均提升 4.1±1.5 分(P=0.01),且 36 次治疗组效果约为 18 次治疗组的 2 倍,提示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性。


2. 运动不完全损伤患者响应更佳


运动不完全损伤(AIS C/D)患者中,7/13 例 GRASSP 评分提升≥6 分,而运动完全损伤(AIS B)患者仅 1/6 例有显著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响应与损伤完整性、基线肌力及掌侧 / 背侧感觉保留相关(R2=0.6, P=0.009)。


3. 日常生活能力与安全性验证


Jebsen–Taylor 测试评分提升 7.5±3.1 分(P=0.03),脊髓独立性量表(SCIM-III)中手臂功能相关项目显著改善(+1.3±0.7 分,P=0.04)。研究期间无严重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心率、血压等指标无显著变化,证实 CLV 的安全性。


4. 闭环刺激的神经调控机制


CLV 通过实时耦合运动与迷走神经刺激,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的快速释放,利用 “突触 eligibility 痕迹” 增强康复激活网络的可塑性。自动化算法触发的刺激精度显著高于手动操作,确保神经调节的时效性与特异性。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人类中验证 CLV 对慢性不完全颈 SCI 的疗效,证实其通过神经可塑性机制显著改善上肢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尽管运动完全损伤患者响应有限,但运动不完全损伤群体的显著获益为精准分层治疗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挑战了 “SCI 慢性期功能恢复停滞” 的传统观念,为开发新型神经调控康复技术奠定了基础。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刺激参数、扩大样本量,并探索生物标志物以实现个体化治疗。CLV 作为一种多模式协同策略,有望成为 SCI 神经康复的重要突破方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