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宿主胆固醇代谢通路中角鲨烯调控隐孢子虫生存的关键机制及其治疗潜力

时间:2025年7月24日
来源:Cell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发现宿主胆固醇合成通路中的角鲨烯(squalene)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存活的关键代谢依赖物。研究人员证实角鲨烯通过调节宿主细胞氧化还原状态(GSH/GSSG)影响寄生虫发育,并利用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lapaquistat在体外和小鼠模型中成功抑制感染。该研究为治疗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提供了新的宿主靶向策略,发表于《Cell》。

广告
   X   

隐孢子虫是一种导致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肠道寄生虫,每年造成全球约20万儿童死亡。尽管危害巨大,目前唯一获批药物硝唑尼特对免疫缺陷患者无效,且寄生虫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更棘手的是,这种病原体无法通过常规实验室培养,其依赖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长期成谜。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创新的显微成像CRISPR筛选技术,发现宿主细胞的胆固醇合成通路竟成为隐孢子虫的"阿喀琉斯之踵"。研究人员构建了包含18,466个人类基因的阵列式CRISPR-Cas9敲除库,结合高内涵成像定量分析感染参数,首次系统绘制了宿主基因调控寄生虫生长的多维图谱。

关键技术包括:1)阵列式全基因组CRISPR筛选结合自动化显微表型分析;2)转基因寄生虫株构建(COWP1-HA、HAP2-HA和诱导型GR-KO株);3)代谢组学检测胆固醇和角鲨烯水平;4)干扰素受体敲除(IFNyR-/-)小鼠感染模型评估药物效果。

宿主胆固醇通路的代谢分水岭
通过分析筛选数据,研究人员发现胆固醇合成通路存在"代谢分水岭"现象:敲除上游酶FDFT1(角鲨烯合成酶)显著抑制寄生虫生长和性别分化,而阻断下游酶SQLE(角鲨烯环氧化酶)反而促进感染。代谢检测揭示SQLE缺失导致角鲨烯异常累积(增加100倍),但胆固醇水平下降。

角鲨烯的抗氧化护盾效应
进一步实验表明,角鲨烯并不被寄生虫直接利用,而是通过降低宿主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发挥作用。SQLE敲除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GSSG)比值显著升高,形成有利于寄生虫生存的还原环境。这种效应可被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模拟,而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erastin则能逆转SQLE敲除的促感染作用。

寄生虫的"代谢缺陷"成治疗靶点
基因组分析显示隐孢子虫丢失了GSH合成酶基因,但保留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诱导型GR敲除寄生虫在体外发育停滞,小鼠感染实验中完全丧失致病力。这种独特的代谢缺陷使寄生虫极度依赖宿主GSH供给,研究人员据此筛选出已进入III期临床的降胆固醇药物lapaquistat(靶向FDFT1),该药在IFNyR-/-小鼠中使寄生虫负荷降低10倍,并显著改善肠道病理。

这项研究开创性地揭示了宿主代谢产物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平衡影响寄生虫发育的新机制。角鲨烯作为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其抗氧化特性为理解肠道微环境与病原体互作提供了新视角。更值得注意的是,lapaquistat作为已有临床安全数据的"老药新用"候选者,为亟需治疗的脆弱人群提供了快速转化可能。该策略通过靶向宿主代谢"诱饵"而非直接杀伤寄生虫,可有效规避耐药性产生,为抗感染药物开发提供了范式转变。

研究还提出隐孢子虫对回肠的偏好性可能与肠道区域胆固醇合成活性差异有关,这为理解寄生虫组织嗜性提供了代谢层面的解释。未来针对宿主-寄生虫代谢互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开发抗隐孢子虫新疗法,也可能为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