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351单药治疗KRASG12C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国患者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两项I期研究的汇总数据

时间:2025年7月26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KRASG12C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治疗需求,评估了新型KRASG12C抑制剂IBI351(fulzerasib)单药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团队通过汇总两项I期试验数据(NCT05005234/NCT05497336)发现,在56例中国患者中确认客观缓解率(ORR)达4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1个月,且安全性可控(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25%)。该研究为KRASG12C突变型mCRC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选择。

广告
   X   

在恶性肿瘤领域,KRAS基因突变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而其中KRASG12C突变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占3%-4%,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sotorasib、adagrasib等KRASG12C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突破,但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选择仍显不足。中国作为结直肠癌高发国家,2022年新发病例达51.7万例,死亡24万例,亟需开发适合中国人群的特异性治疗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临床需求,开展了IBI351(fulzerasib)在KRASG12C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这项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的论文,通过汇总两项I期临床试验数据(NCT05005234和NCT05497336),系统评估了这种新型不可逆共价抑制剂在中国患者群体中的表现。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设计,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安全性评估涵盖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等指标,所有分析基于2023年12月13日的数据截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56例接受IBI351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推荐II期剂量[RP2D]为600mg每日两次),中位治疗持续时间达7.7个月。靶病灶缩小可见于46例患者,确认ORR为44.6%(95%CI:31.3-58.5),显著高于既往报道的sotorasib(7.1%)和adagrasib(19%)单药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在≥2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亚组中(n=27),ORR进一步提升至63.0%。生存分析显示中位PFS达8.2个月(95%CI:5.6-未达到),中位OS为17.0个月(95%CI:14.4-17.0),且29例患者截至数据分析时仍在持续治疗中。

安全性方面,94.6%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但3级事件仅占25%,未观察到4/5级TRAEs。最常见3级事件为贫血(7.1%)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5.4%)。与同类药物相比,IBI351表现出独特的胃肠道毒性谱,恶心(3.6%)和腹泻(1.8%)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KRASG12C抑制剂。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其闭环哌嗪结构增强的化学稳定性有关。剂量调整方面,21.4%患者需要中断给药,10.7%需减量,但无患者因TRAEs终止治疗。

讨论部分指出,IBI351在KRASG12C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展现出优于现有单药治疗的疗效,特别是在多线治疗失败患者中仍保持较高反应率。其独特的药化特性(cLogP<4.4)可能通过改善代谢稳定性和靶部位浓度而增强疗效。虽然贫血发生率较高(50%),但3级事件仅7.1%,且可通过输血和剂量调整有效管理。研究同时探讨了联合治疗前景,指出EGFR抗体可能通过阻断RAS-MAPK通路再激活而克服耐药,这为后续III期研究(IBI351联合西妥昔单抗)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首次系统评估了中国自主研发KRASG12C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表现,填补了该领域数据空白;证实IBI351单药在经治患者中具有持久抗肿瘤活性和可控安全性;为后续联合策略开发提供了剂量和安全性依据。鉴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基数庞大且治疗选择有限,这些发现对改善KRASG12C突变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