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桥粒芯蛋白2(DSC2)作为EB病毒入侵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及其治疗潜力

时间:2025年7月26日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编辑推荐:

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筛选技术,首次确定桥粒芯蛋白2(DSC2)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上皮细胞的主要受体。研究发现DSC2通过其胞外域与EBV糖蛋白H/L(gH/gL)复合体直接结合,该机制不依赖Ephrin受体A2,且DSC2特异性抗体可阻断感染。该发现为建立EBV动物模型和开发靶向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广告
   X   

科学家们揭开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入侵上皮细胞的神秘面纱。这种能够引发淋巴瘤和多种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的病毒,长期以来其感染上皮细胞的精确机制一直是个谜团。通过革命性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筛选技术,研究团队锁定了桥粒芯蛋白2(desmocollin 2, DSC2)这个关键角色。

实验数据显示,敲除DSC2基因显著降低了EBV对鼻咽和胃上皮细胞系的感染能力,而重新表达DSC2则能恢复病毒的感染性。更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将人类DSC2基因导入原本对EBV不敏感的仓鼠细胞系时,这些细胞竟然变得易感了!

深入研究发现,DSC2通过其胞外结构域,特别是preEC-EC2区域,与EBV的糖蛋白H/糖蛋白L(glycoprotein H/glycoprotein L, gH/gL)复合体直接"握手"。这种特异性相互作用成为了病毒入侵的"钥匙孔",而针对DSC2的多克隆抗体则能有效"堵住"这个孔洞,在原始上皮细胞中成功阻断EBV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DSC2介导的病毒入侵完全不依赖之前认为重要的Ephrin受体A2(Ephrin receptor A2),这为理解EBV的感染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突破性发现不仅为建立目前缺乏的EBV动物模型铺平了道路,更为开发针对EBV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