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利用1 mm3电子显微镜数据集,系统解析了小鼠视觉皮层L5-ET神经元(第5层外端脑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模式,发现其近端轴突主要与特异性抑制性神经元形成双向连接,远端则偏好靶向L5-IT和L6兴奋性神经元,揭示了皮层输出神经元通过"局部竞争-长程协同"的独特环路架构实现信息处理,为理解皮层微环路计算原理提供了新框架。
大脑皮层作为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其复杂精密的神经网络如何通过特定连接模式实现高级认知功能,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在皮层各层神经元中,第5层厚簇状锥体神经元(Layer 5 thick tufted pyramidal cells, L5-ETns)作为主要的输出神经元,既向皮层下结构发送指令,又通过侧支在皮层内形成广泛连接。然而,这些关键神经元究竟如何与周围细胞建立突触联系?其连接模式是否存在空间特异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理解皮层信息处理机制至关重要。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利用突破性的毫米级电子显微镜(EM)成像技术,首次完整绘制了小鼠视觉皮层L5-ET神经元的全脑连接图谱。研究人员通过对1 mm3三维数据集中的12个L5-ET神经元进行全轴突重建,结合自动化突触检测和细胞分类算法,系统分析了近5,000个突触连接的靶细胞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关键技术:1)高通量连续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获取VISp/VISrl脑区523×1,100×820 μm3的三维超微结构数据;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突触检测和细胞分类算法,对82,247个神经元进行形态学分类;3)GLIF(Generalized Leaky Integrate-and-Fire)神经元模型模拟L5-ETn微环路功能。所有数据来自一只P87(出生后87天)雄性Slc17a7-Cre;Ai162转基因小鼠的视觉皮层样本。
L5-ET神经元主要与局部抑制性细胞形成突触
对39个L5-ET神经元的分析显示,其近端轴突(距胞体<100 μm)形成的突触中,约三分之二靶向抑制性神经元。这些抑制性细胞可进一步分为两组:Group 2细胞(占25%)特异性反馈抑制L5-ET神经元,形成"闭环控制"的微环路结构。值得注意的是,L5-ETn与Perisomatic targeting cells(PeriTCs,篮状细胞)形成的突触中仅1%位于胞体,而与Distal targeting cells(DistTCs,Martinotti细胞)的突触50%以上位于树突棘,显示两类抑制性输入存在明确的亚细胞靶向特异性。
长程投射偏好兴奋性靶细胞
12个全轴突重建的L5-ET神经元平均形成461±200个突触,轴突总长度达7,324±2,128 μm。分析发现随着轴突延伸距离增加,靶向兴奋性神经元的比例从20%(750 μm处)逐渐升至近80%。跨脑区(VISp↔VISrl)投射中,76.3%的突触靶向兴奋性细胞,显著高于局部连接的42.7%(P<0.001)。这种"近端抑制-远端兴奋"的空间梯度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也保持一致,提示L5-ETn通过轴突几何实现功能分域。
兴奋性靶细胞的类型特异性
在2,876个被鉴定的突触后细胞中,L6锥体神经元(17%)和L5-IT神经元(14%)是最主要的兴奋性靶标,而与其他L5-ETn的连接仅占4%。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稀有的L5-NP神经元(非典型锥体神经元)虽仅占兴奋性细胞的5%,却接收了L5-ETn形成的最大突触(P=0.009),暗示其在信息传递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比较观察与模拟的连接概率,研究发现L5-ITn的靶向程度比随机预期高1.3倍(P=0.013),而L5-ETn间连接反而减少53%(P=0.003)。
功能验证与理论意义
通过构建包含639个L5-ETn、242个PV+和253个SST+神经元的GLIF模型,研究发现观察到的连接模式能产生显著的γ波段振荡(30-80 Hz),这与L5-ETn群体在体记录结果一致。当模型中的E/I(兴奋/抑制)连接比例偏离实验数据时,这种振荡特征即消失,证实了特定连接模式对神经网络动力学的基础性作用。
这项研究通过前所未有的突触水平解析,揭示了皮层输出神经元的多尺度连接原则:在局部微环路中通过特异性抑制实现精细调控,同时通过长程兴奋性投射协调远隔脑区活动。Agnes L. Bodor和Casey M. Schneider-Mizell等作者指出,这种"局部竞争-长程协同"的架构可能支持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等高级计算功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L5-ETn与L6神经元的高强度连接可能构成"前馈副本"通路,为运动指令与感觉预期的整合提供了解剖基础。该研究建立的可扩展分析框架,为全面解析其他神经元类型的连接图谱提供了范式,将推动对脑功能与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