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感染威胁触发神经-免疫协同反应的机制研究:从近体空间感知到先天淋巴细胞的早期激活

时间:2025年7月30日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编辑推荐: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人类大脑如何通过近体空间(PPS)系统提前感知虚拟感染威胁,并触发先天淋巴细胞(ILCs)的免疫应答。研究人员结合虚拟现实(VR)、脑电图(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发现感染性虚拟形象进入近体空间时会激活显著性网络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通过非线性神经-免疫信号通路调控ILC1亚群的频率和活化状态。该成果为理解"行为免疫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

广告
   X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发展出了精妙的双重防御系统:行为上通过保持社交距离避免病原体接触,生理上通过免疫系统清除入侵病原体。但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当病原体尚未实际接触身体时,神经系统能否提前预警并激活免疫防御?这项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

瑞士洛桑大学(UNIL-CHUV)和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神经免疫学研究相结合。他们设计了三类虚拟形象:中性、恐惧和带有明显感染症状的"病原体形象",通过精心设计的近体空间(PPS)行为范式,首次证明大脑能够通过多感官整合机制,在病原体尚未实际接触时就启动免疫应答。

研究采用五大关键技术:1) 虚拟现实行为实验测量个体对感染性虚拟形象的回避反应;2) 高密度脑电图(EEG)捕捉早期神经活动;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关键脑区;4) 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先天淋巴细胞(ILCs)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频率和活化状态;5) 质谱技术检测血清中神经免疫介质水平。研究纳入248名健康受试者,设立中性、恐惧、虚拟感染和真实疫苗(流感疫苗)四组对照。

近体空间系统对感染威胁的早期感知
通过测量受试者对脸部触觉刺激的反应时间发现,感染性虚拟形象能在距离身体更远的位置(D4)就引发显著的PPS效应,而中性形象仅在最接近的位置(D1-D2)产生效应。EEG分析显示,在129-150毫秒时间窗内,远距离的感染性形象即可诱发顶叶区更强的神经活动,这被认为是PPS系统预警功能的电生理证据。

先天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响应
流式细胞分析揭示,虚拟感染和真实疫苗接种均显著改变ILCs(特别是ILC1亚群)的频率和活化状态(CD25、CD27等标记物表达)。值得注意的是,ILC1的活化程度与迁移至组织的特征相关,而NK细胞亚群则无显著变化。这种特异性响应模式在独立队列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脑功能网络的协同作用
fMRI显示,感染性形象激活了包括前岛叶(aINS)、前扣带回(ACC)和中前额叶(MFG)在内的显著性网络。动态因果模型(DCM)分析进一步发现,这些脑区与下丘脑的功能连接增强,形成了一条从感知到免疫调控的神经通路。

神经-免疫信号通路的非线性调控
通过机器学习建模,研究发现ILCs的活化状态受到三类血清因子的协同调控:HPA轴相关激素(如皮质醇)、类二十烷酸代谢物和神经炎症因子。其中HPA激素呈正向线性关系,神经炎症因子呈负向线性关系,而类二十烷酸则呈现"钟形"响应曲线,三者共同构成了免疫应答的"热点"激活区。

这项研究首次完整描绘了从虚拟威胁感知到免疫激活的神经-免疫通路,提出了"神经预测性免疫"的新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1) 揭示了行为免疫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的协同进化基础;2) 为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免疫功能提供了机制解释;3) 为开发针对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神经调控疗法开辟了新思路。正如作者在讨论中指出,这种"烟雾探测器"式的早期预警机制,可能正是社会性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优势。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年龄范围较窄(18-49岁)、仅测试了单一疫苗类型,以及静态图像效应的未验证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人群的响应差异,以及这种机制在真实感染防御中的具体作用。这项突破性工作为神经免疫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树立了重要里程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