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钙钛矿器件实现电驱动激光:突破低阈值与高稳定性的光电集成新策略

时间:2025年8月29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针对钙钛矿半导体电驱动激光的关键难题,通过垂直集成低阈值单晶钙钛矿微腔与高功率微腔PeLED子单元,构建双腔器件。该器件在脉冲电激发下实现92 A cm−2的超低阈值(平均阈值129 A cm−2),耦合效率达82.7%,半衰期(T50)1.8小时,调制带宽36.2 MHz。这一突破为可穿戴光电子和高速数据传输提供了新方案。

广告
   X   

研究背景与挑战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etal halide perovskites)因其可溶液加工、高增益系数和波长可调等特性,成为激光增益介质的理想候选。尽管光学泵浦钙钛矿激光已实现室温连续运转,但电驱动激光始终面临两大瓶颈:高电流注入导致材料降解,以及传统光学腔设计与钙钛矿器件架构不兼容。现有有机电驱动激光阈值高达2.8 kA cm−2,且稳定性不足,严重制约其实际应用。

技术方法创新

研究团队采用三项核心技术:

  1. 1.

    双腔垂直集成架构:将微腔PeLED子单元(Cs0.05FA0.95PbI3)与单晶钙钛矿微腔(FAPbI3)通过DBR堆叠,耦合距离缩短至50 μm;

  2. 2.

    空间限域逆温结晶法:生长180 nm厚FAPbI3单晶,表面粗糙度仅0.7 nm;

  3. 3.

    脉冲调制技术:1 μs脉宽、100 Hz重复频率驱动,结合硅基底降低寄生电容。

研究结果

  1. 1.

    器件结构与性能

    双腔器件包含三层DBR(SiO2/TiO2),微腔I的PeLED输出功率达25.1 W cm−2(2.5 kA cm−2),微腔II单晶尺寸0.29 mm×0.27 mm。

  2. 2.

    激光特性验证

    阈值电流92 A cm−2时,发射峰803 nm,线宽从1.03 nm缩窄至0.44 nm,发散角3.7°,偏振度显著提升。

  3. 3.

    稳定性与调制能力

    器件在10 Hz脉冲下持续6.4×104次循环(1.8小时)后强度保持50%,优于有机激光器。36.2 MHz调制带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应用。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通过创新性双腔设计解决了钙钛矿电驱动激光的核心难题:

  • 阈值突破:较有机激光降低10倍,归因于微腔PeLED的定向发射(82.7%耦合效率);

  • 稳定性提升:单晶钙钛矿与脉冲驱动策略协同抑制降解;

  • 应用潜力:高频调制特性为光通信和光子计算开辟新路径。

研究团队Chen Zou、Dawei Di等的工作标志着钙钛矿光电器件从实验室走向集成的关键一步,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将为下一代轻量化光电子器件提供范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