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整合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方法,首次构建了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的完整连接图谱,聚焦于背侧脚区(DP)这一关键网络枢纽。研究发现DP通过整合多样化皮层和丘脑输入,直接调控下丘脑和脑干结构,从而协调神经内分泌(如CRH神经元)、交感(PVHd/LHA→脊髓IML)和副交感(CEA→DMX)输出。该研究提出了"初级内脏运动皮层"新概念,为理解情绪调节和应激反应的神经环路提供了全新框架。
背侧脚区(DP)作为内侧前额叶皮层(MPF)的特殊区域,位于六层新皮层与三层嗅皮层交界处。通过尼氏染色和连接组学分析,研究者将DP划分为浅层(DPs)和深层(DPd):DPs神经元呈现疏松排列的较大胞体,主要表达L5 IT神经元标志物Cacna1h;而DPd则密集分布着小胞体神经元,特异性表达Vglut2和Tle4等L6 CT神经元标志物。形态学重建显示,DPs神经元具有更复杂的树突结构(平均分支数56±24),显著多于DPd神经元(42±16)。
DPs主要接收来自初级嗅皮层(PIR)、腹侧听觉皮层(AUDv)和外侧内嗅皮层(ENTl)L2/3的输入,而DPd则选择性接受ENTl L5、后皮质杏仁核(COApm)和基底外侧杏仁核内侧部(BLAam)的投射。引人注目的是,DPs向其他MPF区域(如前边缘皮层PL、前扣带回ACAd)的输出呈现显著单向性,这与传统MPF区域间的双向连接形成鲜明对比。
研究提出DPs、DPd与边缘下区(ILA)共同构成"初级内脏运动皮层":
交感调控通路:DPs→下丘脑室旁核背侧部(PVHd)和外侧区(LHA)→脊髓中间外侧柱(IML),光遗传学证实DPs终末与脊髓投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副交感抑制通路:DPs→中央杏仁核(CEA)→迷走神经背核(DMX),经突触示踪显示该通路可抑制副交感输出;
神经内分泌直达通路:DPd直接支配PVH的CRH神经元,AAV1-Cre跨突触标记结合电生理记录显示,光激活DPd→PVH通路可使血浆皮质酮(CORT)水平提升3倍。
在体钙成像揭示:DP的VGLUT2+神经元对异性社交刺激响应率(42.2%)显著高于ILA区域。TRAP2技术进一步显示,DP神经元在恐惧条件反射(足底电刺激)和急性束缚应激中均被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与DP接收BLAa和SUBv应激相关输入,并通过PVT→DP→PVH通路调控HPA轴的实验证据相吻合。
研究创新性地提出MPF功能整合模型:DP作为"信息转换枢纽",将外侧皮层网络(处理嗅觉、听觉等多模态信息)转化为内侧网络的运动指令。该模型为解释人类vmPFC损伤导致的情绪失调提供了新视角,其发现的DPd→PVH直接通路可能为开发抗抑郁新靶点提供思路。
方法学上,研究结合了MORF3稀疏标记技术(实现单神经元3D重构)、AAV1-Cre跨突触追踪(验证多突触通路)和TVA-狂犬病毒系统(全脑输入图谱),为神经环路研究建立了技术范式。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MPF环路研究的空白,更为理解应激相关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神经机制框架。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