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通过开发圆偏振阿秒脉冲技术,结合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COLTRIMS)系统,首次实现了对手性分子光电子圆二色性(PECD)的阿秒级相干操控,并测量了高达240阿秒的手性敏感光电离延迟。该研究解决了传统手性光谱技术无法观测电子动态过程的难题,为理解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等机制提供了全新工具,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
在自然界中,分子手性如同人类的左右手,其镜像对称却不可重叠的特性深刻影响着生命活动与材料性能。传统观点将手性视为静态结构属性,但近年研究发现,电子动态行为才是手性相互作用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受限于飞秒激光技术的时间分辨率与线性偏振特性,科学界长期无法直接观测阿秒尺度的手性电子动力学。这一瓶颈随着Meng Han、Jia-Bao Ji等团队在《自然》发表的研究被突破——他们通过创新性结合圆偏振阿秒脉冲与三维动量分辨技术,首次实现了对手性光电离过程的实时操控与测量。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采用非共线高次谐波产生装置产生圆偏振阿秒脉冲串(XUV APT),与近红外(IR)激光时空重叠形成双色场。利用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COLTRIMS)系统对甲基环氧乙烷(MeOx)的光电子和离子碎片进行符合测量,通过重建阿秒拍频干涉(RABBIT)技术解析时间延迟。实验保持10-12 mbar超高真空,使用30 μm喷嘴的超音速分子束输送样品,并采用主动锁相系统控制XUV-IR延迟(精度30阿秒)。
研究结果
1. 阿秒相干操控PECD
通过对比单色XUV与双色XUV+IR场的光电子角分布(PAD),发现共旋转圆偏振IR场可使PECD信号增强近一倍(图2c)。当XUV(H7-H13谐波)与IR脉冲相位差变化时,PECD呈现2ωIR周期振荡(图2d),证实通过路径干涉可实现阿秒级手性调控。
2. 手性光电离延迟测量
在线性偏振IR场中,前向(0°-90°)与后向(90°-180°)光电子波包出现60阿秒的时间差(图3f),且R/S对映体延迟符号相反。角度分辨测量显示,圆偏振双色场中延迟变化达240阿秒(图4c),其中60阿秒源于连续-连续跃迁的手性贡献(扩展数据图5)。
3. 分子各向异性影响
理论模拟表明,相比模型分子CHBrClF,MeOx的各向同性特性使PECD增强因子降至2倍(扩展数据图1)。通过修正人工共振效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小于15%(图3f)。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创立了"阿秒手性光谱学"新范式,其三大突破尤为突出:(1)首次实现PECD的主动操控,将不对称性提升至16%;(2)揭示光电离延迟的立体角依赖性,确立3D动量分辨的必要性;(3)分离出连续态跃迁的手性贡献(60阿秒)。这些发现为破解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效应中电子-核耦合机制等悬案提供了关键工具,对自旋电子学、单向分子机器等应用具有指导价值。正如作者指出,这项技术有望通过时间分辨手段区分电子动态与结构动力学,最终解答"手性如何产生自旋极化"这一困扰学界数十年的难题。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