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针对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高温生长时限制性内切酶失活现象展开研究,发现其I型限制修饰系统(R-M)通过Lon样蛋白酶介导的翻译后调控实现自我保护。该研究首次揭示温度诱导的DNA低甲基化(hypomodification)会触发限制酶降解,且甲基化恢复需60代细菌繁殖周期,为原核生物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自体免疫规避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的I型限制修饰系统(R-M)通过识别降解外来DNA抵御噬菌体侵袭,但该系统存在显著的自体免疫风险——细菌基因组中潜藏着成百上千个可能的切割位点。有趣的是,当环境温度超过41°C时,该菌株的限制性内切酶会神秘失活长达60代之久。
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个持续多代的"分子休眠"现象:高温环境下,两种Lon样蛋白酶会像"分子剪刀"般精准降解限制酶,同时部分分解甲基转移酶。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和TadA辅助的N6-甲基腺苷(m6A)测序显示,这种翻译后调控机制实际上是在应对基因组出现的稳定低甲基化(hypomethylation)状态——就像给DNA戴上了"临时面具"防止误伤。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温度回降到37°C后,基因组的"甲基化记忆"需要近60代才能完全恢复,期间限制酶活性始终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精巧的温度感应机制不仅避免了自体DNA切割灾难,还展现了原核生物防御系统独特的"安全锁"设计原理。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