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开发的通用平台:工程策略、应用与挑战

时间:2025年9月10日
来源: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囊泡(OMVs)的免疫特性与工程化策略,重点分析了其作为疫苗平台的自我佐剂能力(PAMPs/TLRs通路)、抗原展示系统(如ClyA/Lpp-OmpA融合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挑战(如LPS毒性调控),为新一代抗感染和肿瘤疫苗研发提供了创新思路。

广告
   X   

外膜囊泡的多样性与结构特性

革兰氏阴性菌分泌的纳米级外膜囊泡(OMVs)因其天然携带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而具有独特免疫原性。除典型OMVs外,还存在含内外膜的双层囊泡(O-IMVs)和由细菌裂解产生的爆炸性囊泡(EOMVs)。OMVs直径约20-250 nm,其膜结构模拟细菌外膜(OM)的不对称性——内层为磷脂(PLs),外层为脂多糖(LPS)和膜蛋白(OMPs)。其中LPS的脂质A(lipid A)是激活TLR4通路的关键成分,而鞭毛蛋白等通过TLR5触发免疫应答。

免疫激活的双重机制

OMVs通过表面PAMPs激活模式识别受体(PRRs):LPS/LOS通过TLR4-MyD88/TRIF通路诱导NF-κB活化;胞内肽聚糖则被NOD1/2识别,触发MAPK信号级联。这种多通路激活导致NLRP3炎症小体组装,促进IL-1β/IL-18成熟,协调先天与适应性免疫。值得注意的是,表面抗原(如OMPs)主要引发体液免疫(IgG/IgA),而囊腔抗原(如分泌蛋白)更易诱导细胞免疫(CD8+ T细胞),这种特性可通过抗原定位策略精准调控。

抗原展示的工程化策略

表面展示系统

  • ClyA融合:将抗原(如流感病毒M2e)连接于溶血素A的C端,保留抗原构象(如新冠Spike蛋白展示效率达1%即可起效)。

  • Lpp-OmpA嵌合体:利用脂蛋白Lpp信号肽与OmpA(46-159)片段,成功将EHEC的Int280抗原定位于OMVs表面,动物实验显示其缩短病原体肠道定植期。

  • Hbp/AIDA-I转运系统:在沙门氏菌中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多抗原共表达,交叉保护率达70%。

囊腔递送系统

β-内酰胺酶信号肽引导肺炎链球菌PspA抗原分泌至OMVs腔室,在小鼠鼻内接种后同时激发黏膜IgA和血清IgG。而Lpp信号肽介导的金葡菌ClfAY338A-LukE融合蛋白,通过三次腹腔免疫完全预防肾脏脓肿形成。

规模化生产的突破与挑战

采用ΔmlaA或ΔtolR突变菌株可使OMVs产量提升100倍,但需平衡脂质A毒性(通过lpxL1突变降低内毒素活性)。连续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将年产能力提高4.9倍,但需警惕DNA污染(密度梯度离心可降低至0.1%)。稳定性测试表明,OMVs在-80°C储存14天仍保持85%抗原活性,冻干制剂有效期达1年——这与已上市的Bexsero®(抗脑膜炎球菌OMVs疫苗)储存标准一致。

跨领域应用前景

在抗肿瘤领域,ClearColi衍生的OMVs通过表面展示IL-2变体(Neo-2/15),使结直肠瘤小鼠生存期延长3倍。而装载KSP siRNA的OMVs通过电穿孔技术,实现肿瘤特异性基因沉默。这些案例印证了OMVs平台在应对抗生素耐药(AMR)危机和个性化医疗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通过整合合成生物学(如SpyTag/SpyCatcher共价连接系统)与生物基脂质体技术,OMVs疫苗将朝着更安全、多价和可编程的方向发展,为传染病和肿瘤防治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