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文报道了毅力号火星车在杰泽罗陨石坑西部Neretva Vallis地区对Bright Angel组独特泥岩和砾岩的综合性地质、岩相与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发现该组有机碳质泥岩中含有亚毫米级结核和毫米级反应前沿,富含Fe2+磷酸盐(如vivianite)和硫化物(如greigite),这些特征与低温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通过对比地球实验室与环境中的反应路径,研究者提出这些矿物-有机组合可能为潜在生物标志物(biosignatures),强调未来通过高灵敏度仪器分析返回样本对揭示其成因的关键意义。
Bright Angel组由约米尺度的岩块组成,这些岩块因露头风化破裂形成。雷达探测显示该组地层包含倾角达30°的雷达反射层,整体呈凹面向上或平卧状分布于Neretva Vallis河道内。以Beaver Falls工作区为例,该处可见厘米级红褐色至棕褐色易蚀层与更薄、抗风化较强的浅色层互层。此外,该组岩石表现出风蚀沟槽、块状构造、结节特征(如厘米级结节)以及被浅色矿化裂缝和脉体穿切的现象。Masonic Temple区域还发育了由磨圆至次棱角状毫米级至厘米级碎屑(内含泥岩基质)组成的贫分选砾岩。
尽管岩石结构多样,所有Bright Angel组岩石均含细粒组分(泥岩相)。颗粒直径≤30–110 μm,图像分辨率不足以区分黏土与粉砂比例。泥岩相呈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可见光光谱显示Masonic Temple靶区富含Fe3+(呈红色),而Bright Angel靶区Fe3+较少(呈棕褐至灰白色)。近红外光谱显示1.92 μm吸收峰浅,表明岩石弱水合,可能含层状硅酸盐黏土或蛋白石质二氧化硅。钙硫酸盐(以bassanite为主)也被识别。
SHERLOC仪器通过拉曼光谱~1,600 cm−1 G波段在Walhalla Glades、Cheyava Falls和Apollo Temple靶区检测到有机质,其中Apollo Temple信号最强,而Masonic Temple的Malgosa Crest靶区未检测到。PIXL元素分析显示泥岩富含SiO2、Al2O3和FeO,贫MgO和MnO,衍射特性表明晶体域尺寸接近检测限(40–60 μm),无接触变质重结晶证据。橄榄石砂粒和Fe-Mg碳酸盐颗粒出现于Cheyava Falls和Steamboat Mountain靶区,为碎屑成因。
地球化学与光谱特征表明泥岩物源经历了化学风化和氧化作用,富集Si、Al和Fe3+,亏损Mg和Mn。与Western Fan沉积岩(无Fe-Mg分馏)相比,Bright Angel组形成于氧化环境。与Margin Unit接触处可见泥岩与橄榄石层互层,以及贫分选、富泥的橄榄石-碳酸盐岩性,指示Margin Unit物源再搬运。Masonic Temple的砾岩与泥岩交替反映水流速度变化,整体解释为水成沉积环境,包括悬浮沉降形成泥岩及高能流或碎屑流形成粗粒岩性。
Bright Angel区域泥岩中广泛分布100–200 μm的黑色至蓝绿色“罂粟种子”状颗粒,PIXL分析显示其富集Fe、P和Zn,摩尔FeO:P比约3:2,衍射特性与周围泥岩一致,解释为微晶vivianite(Fe2+3(PO4)2·8H2O)或其氧化产物。这些结核未显示搬运分选迹象,为成岩自生结节。部分结核被厘米级钙硫酸盐结节包裹,后者又被后期矿化裂缝切穿,表明钙硫酸盐形成晚于磷酸盐。
Cheyava Falls靶区可见“豹斑”状特征:具暗色边缘和亮色核心的200 μm至1 mm斑点。反应边富Fe、P、Zn(磷酸盐矿物),核心富S、Fe、Ni、Zn(硫化物矿物)。Apollo Temple靶区一片非衍射区域显示Fe:S比约3:4,富集Zn、Ni、Cu,颜色呈棕黑色,解释为greigite(Fe3+2Fe2+S4)。相邻区域检测到jarosite(KFe3+3(SO4)2(OH)6)和siderite(FeCO3)。
泥岩氧化状态(基于NIR/蓝光反射比)与vivianite+greigite估算丰度呈负相关:Apollo Temple有机质信号最强、氧化程度最低、富还原矿物;Malgosa Crest无有机质、氧化程度最高、贫还原矿物;Walhalla Glades和Cheyava Falls介于二者之间。
化学与沉积学数据表明,还原性铁和硫在氧化性铁磷沉积后生成、迁移并沉淀。磷酸盐初始吸附于Fe3+-Al-Si沉积颗粒,后在还原条件下重组为vivianite(封闭体系)。Zn富集符合铁-硫酸盐还原混合机制。
非生物假说考虑有机质驱动Fe3+还原溶解(温度10–80°C),或黄铁矿Fe3+(aq)氧化(需低pH,但无证据)。硫化物可能源自岩浆脱气(远端高温系统)或有机质还原硫酸盐(但低温<150–200°C时反应动力学抑制)。
生物路径类比地球淡水与海洋环境:微生物介导的Fe还原形成vivianite,硫酸盐还原形成greigite/pyrite/mackinawite,二者常共生。Zn等重金属通过硫化物-氧化循环稳定固定于vivianite。此类矿物为地球早期生命化学证据,可能为火星生命标志。反应前沿类似地球“还原晕”或“还原斑”,部分被认为具生物成因。
生物 scenario 下,氧化铁与硫酸盐作为终端电子受体消耗有机质,释放Fe2+(形成磷酸盐)与硫化物(形成硫化物)。结核区反应较早终止,反应前沿核心区Fe3+耗尽后启动硫酸盐还原。
综上,Bright Angel组特征符合“潜在生物标志物”定义,即需进一步数据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成因。地质背景支持水沉积与宜居环境。未来需通过实验室模拟、野外类比及火星样本返回(如Sapphire Canyon岩芯)深入解析其形成机制。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