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C:基于Kresling折纸结构的新型软体机器人实现三维精准轨迹跟踪与攀爬探索

时间:2025年9月15日
来源:Advanced Science

编辑推荐:

本文推荐一款创新性软体机器人SPARC(Soft, Proprioceptive, Agile Robot for 3D Climbing and Exploration),其集成了三个并行布置的3D打印Kresling折纸驱动器与真空吸盘,具备大变形(60%收缩率)、高负载(垂直面承载500g)、实时本体感知与精准轨迹跟踪能力(水平面误差0.5%,垂直面误差3%)。通过双闭环控制策略与在线路径规划算法,SPARC实现了在复杂三维地形中的敏捷运动与地面-墙面平滑过渡,为软体机器人在搜救、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广告
   X   

1 引言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如蚯蚓、章鱼)通过形态适应与机械锚定机制在复杂三维环境中自如运动。受此启发,机器人学领域近年来致力于开发具备三维运动能力的攀爬机器人。然而传统刚性机器人存在结构复杂、抗冲击性差等问题,而现有软体机器人虽具有固有柔顺性、自适应粘附与抗冲击优势,却在垂直面运动、转向控制与负载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局限。尤其缺乏能够在三维地形中实现精确轨迹跟踪的软体机器人系统。

2 机器人设计与制备

SPARC机器人采用三组并行布置的Kresling折纸气动驱动器,通过真空驱动实现线性收缩与三维弯曲。驱动器由六组手性保持的Kresling基本单元串联而成,内部嵌入刚性支撑环以防止径向变形。通过在驱动器末端安装角度编码器,利用折纸结构的收缩-扭转耦合特性实现实时本体感知。吸附系统采用四组硅胶真空吸盘,通过预压策略确保在光滑表面的可靠密封。所有部件均采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进行3D打印,其中驱动器使用热塑性弹性体(TPE),刚性部件使用聚乳酸(PLA)。

3 本体感知建模与验证

通过有限元分析(FEA)与单轴拉伸试验,建立了驱动器长度与扭转角的映射关系(公式1)。实验验证表明模型与实测数据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4438 mm。研究还通过参数扫描确定了驱动器壁厚(0.6 mm)的最优值,兼顾了收缩率与结构完整性。

4 运动学模型

基于分段常曲率(PCC)假设构建了逆向运动学模型(公式2-3),通过蒙特卡洛方法确定了机器人的工作空间。SPARC单步最大前进距离为30 mm,最大弯曲角度达50度,工作空间呈锥形分布。

5 步态设计与轨迹跟踪

模仿蚯蚓蠕动机制,设计了包含前足锚定-驱动器收缩-后足锚定-驱动器伸展四个步骤的爬行步态。采用纯追踪算法(算法1)与双闭环控制系统(图4):外环基于全局位置反馈进行轨迹跟踪,内环基于编码器反馈控制驱动器角度。实验表明,SPARC在水平面S形曲线(曲率半径15 cm)和直角路径(边长30 cm)上的跟踪误差仅为0.5%,在垂直面半圆形路径(曲率半径15 cm)上的误差小于3%,且在携带500g负载时仍能沿垂直墙面直线攀爬。

6 串行模块增强地形适应性

两个SPARC模块串行连接后可实现100度弯曲能力与双倍步长,成功演示了从地面到墙面的平滑过渡(图5)。过渡过程通过协调控制六个驱动器的真空压力,分步实现身体抬升、前足定位与吸附锚定。

7 讨论

SPARC是首款能够在三维地形中实现高精度轨迹跟踪的软体机器人,其性能显著优于现有软体机器人系统(表1)。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集成化嵌入式系统、优化多地形吸附策略以及实现单模块自主越障能力,最终目标是构建完全无缆化的自主三维运动机器人平台。

实验方法

包括折纸驱动器的CAD建模与FDM打印工艺、有限元仿真参数设置、步态控制算法(算法S1-S3)以及实验系统搭建(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Jetson Nano主控制器、Arduino从控制器与比例电真空调节器协同工作)。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