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驱动的一维运动通过抑制MDA5自发丝状组装维持免疫稳态

时间:2025年9月20日
来源:Cell Research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MDA5作为ATP水解驱动的dsRNA马达,通过一维运动抑制自发丝状体形成,而LGP2通过结合MDA5并阻断其运动促进微丝组装,阐明了免疫稳态维持的新机制,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

广告
   X   

在抵御病毒入侵的免疫前线,细胞质中的RIG-I样受体(RLR)家族扮演着关键哨兵角色。其中MDA5(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专门识别长双链RNA(dsRNA)病毒,如小RNA病毒。当MDA5与病毒RNA结合后,会形成丝状结构,促使N端的CARD结构域寡聚化,进而激活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启动干扰素应答。然而,这种激活机制必须受到精确调控——一旦失控,就会错误识别自身RNA,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奇怪的是,MDA5的ATP酶活性对于维持免疫稳态至关重要,但其中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个谜团。早期研究认为,多个MDA5分子像串珠一样沿着dsRNA排列,形成有序的丝状结构。在ATP存在的情况下,这种丝状结构变得不稳定,暗示ATP水解可能参与调节丝状体的组装与解离。更令人困惑的是,LGP2作为RLR家族中缺乏CARD结构域的成员,如何正调控MDA5信号?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激发了研究人员的探索热情。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研究人员运用了多项前沿技术:单分子全内反射荧光(smTIRF)显微镜实时观察MDA5在dsRNA上的运动行为;负染色电子显微镜(EM)分析蛋白质丝状结构;ATP酶活性测定量化酶活动力学;AlphaFold3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细胞感染模型(EMCV病毒)和基因敲除(CRISPR-Cas9)技术验证生理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MDA5是ATP水解驱动的dsRNA马达。通过单分子成像技术,研究人员直接观察到单个MDA5分子沿着11.6-kb dsRNA进行单向运动,这种运动完全依赖ATP水解。当ATP缺失或被非水解类似物ADPCP替代时,运动立即停止。有趣的是,缺失CARD结构域的突变体(MDA5ΔN)运动频率更高,说明CARD结构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降低了单体MDA5的浓度。

ATP水解驱动MDA5形成动态簇而非静态丝状体。在ATP存在条件下,MDA5不会形成稳定的丝状结构,而是形成动态的、可移动的ATM簇(ATP依赖性移动簇)。这些簇由多个独立运动的MDA5马达组成,它们以不同步的方式运动,相互竞争甚至置换,而不是协同形成稳定丝状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TP酶缺陷突变体MDA5(R337G)和MDA5(M854K)即使在ATP存在下也会形成静态丝状体,这两种突变均与人类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LGP2通过阻断MDA5运动诱导微丝形成。LGP2本身运动能力很弱,但能特异性地结合MDA5并立即停止其运动,将动态的ATM簇转化为静态的微丝结构。AlphaFold3预测显示,LGP2通过E116、E117和D603等残基与MDA5相互作用。当这些位点突变后,LGP2阻断MDA5运动的能力显著下降。在细胞实验中,野生型LGP2能增强MDA5信号,而相互作用突变体LGP2(intermut)则显著削弱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表达。

一维运动作为MDA5信号传导的调控开关。只有MDA5-LGP2微丝能够有效招募MAVS-CARD,动态的ATM簇则不能。在细胞实验中,过表达MDA5和LGP2能显著增强长dsRNA(>1 kb)诱导的干扰素产生,而短dsRNA则效果不佳,表明这种运动依赖的组装具有长度特异性。

一维运动防止MDA5异常激活。ATP酶缺陷的MDA5突变体能够在短dsRNA上自发形成丝状体并激活MAVS,且不依赖LGP2,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突变会导致自身免疫。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中,过表达ATP酶缺陷的mMDA5突变体(R338G和M854K)即使没有dsRNA刺激也会引起干扰素和ISG的高表达,模拟了自身免疫状态。

研究结论表明,MDA5通过ATP水解驱动的一维运动维持免疫稳态。这种运动抑制了MDA5在自身RNA上的自发激活,同时允许其在病毒RNA上通过LGP2介导的机制有效组装。LGP2作为分子“刹车”,通过结合MDA5并停止其运动,促进微丝形成和信号激活。ATP酶缺陷的MDA5因无法运动而自发组装,导致对dsRNA长度不敏感和自身免疫。

这项发表于《Cell Research》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免疫信号调控的新范式,也为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蛋白质在核酸上的运动如何影响高级寡聚体组装,这一发现可能扩展到其他dsRNA结合蛋白(如PKR、OASes、TLR3等),为开发靶向MDA5运动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