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料药产业整合的三大变数
2004年,中国原料药企业在世界原料药市场继续扮演了重头角色。
据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全年完成产量96万吨,同比增长10.76%,内外贸易额持续增长,出口总额创73.66亿美元新高。其中化学原料药产品出口额为37.57亿美元,约占全球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3%,同比增长88%。
由此,分析人士乐观地指出,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转向亚洲的这一格局已逐渐形成。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国内原料药企业并没有太多享受到这种增长带来的快乐。原材料上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造成的利润缩水以及各种倾销垄断诉讼等压力不断加剧。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原料药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前,山东鲁抗就宣称要逐步淡出抗生素低端产业。该集团董事长章建辉表示,下一步鲁抗准备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半合抗精品生产销售,逐步转型生产“非抗生素发酵产品”。
这些事实预示了我国原料药产业在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利润难题如何破解
从去年初开始,石油价格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导致了原料药生产企业成本急剧攀升,国内几大原料药巨头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产量在成倍增加,利润却在不断下滑。
华北制药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12421万元、利润总额10499万元、净利润5915万元,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4.84%,净利润下降72.74%。
华药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解释为,2004年受医药市场影响,公司主导产品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销量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山东鲁抗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与上一年度比未发生较大变化,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7%,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上一年度发生变化较大,实现净利润为负9234.7万元,与上年实现净利润5412万元比相差1.46亿元,可比产品成本升高3.48%,与计划降低8%的目标相差较大,造成公司当期经营出现较大亏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去年1~8月份中国化学原料药产业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化学原料药实现销售收入576.27亿元,增长16.62%,但化学原料药企业的利润却出现了下滑,同期化学原料药实现利润33.4亿元,下降了14.16%。
原料药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了国有重点企业效益比其他企业下滑得更快。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山东鲁抗医药集团等企业利润分别下降了50%以上。
有分析认为,成本上涨对于原料药企业产生利润困局只是一条导火索。我国原料药产业在抗生素等几大产品领域因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效果正显现出来,这是推动原料药巨头战略调整的一大内在原因。早在去年,章建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透露了鲁抗的“避开”战略:调整产品战略、适应区域分工,从传统的抗生素原料向具有差异化的高利润原料药产品转型。
不单单是鲁抗,传统的青霉素老大华北制药也放出风声,今后将不在青霉素原料药市场称王,转而开发新的原料药产品。
集群化优势与地域分工明显
就在一些传统原料药巨头忙于作战略调整的同时,一批新型原料药企业正在崛起。他们的出现伴随着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中国原料药产业集群化和地域分工越来越明显,一批中国原料药生产基地脱颖而出。以浙江原料药企业为例,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浙江五大原料药产品占据三成,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九洲药业的卡马西平抗癫痫药、东港集团的诺氟沙星等五大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的份额。
章建辉不久前曾对中国原料药地域分工趋势作了预测。他认为,由于抗生素本身是耗能项目,能源消耗大,污染大,所以发达国家逐步把抗生素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随着整个抗生素市场的发展,中国也应该有区域分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区域实际上是中国的“第一世界”,劳动力、综合成本、环保要求高,所以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把抗生素初级产品转移到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带生产。1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地区已发展成为“第二世界”。这就需要把那些完全靠成本和规模竞争的低级产品转移到内蒙古、宁夏、山西等中西部地区生产,自己转而生产中级抗生素产品。
章建辉认为,目前世界上的竞争格局是美国卖专利,西欧卖工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卖产品。就国内企业而言,在上海和广州搞专利,发展新产品,在中原地带搞工艺,在中西部进行制造,按照这个思路调整产品结构,未来的发展路子会比较清晰。
另一方面,大宗原料药产品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年初,石家庄制药集团在内蒙古托克托县建立的抗生素原料药产业化基地正式开工试生产的消息传出后,业内对于抗生素产能和布局的种种猜测和担心也在无奈中渐渐消散。石药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成本,取得青霉素工业盐新的生产成本优势。
据了解,在国家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到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能享受到当地诸多的优惠政策。这些地区在水、电、气、税收、人工成本等方面也有着东部省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国际化障碍亟待突破
对于国内原料药企业而言,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就是尽管他们的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但企业本身仍未能像跨国公司一样成为国际化企业,还没有能力面对全球市场上发生的种种变化。
前不久,国内四大维生素C巨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官司打乱了手脚。美国两家公司分别于今年2月份向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提出反垄断诉讼,起诉中国江山制药等四家维生素C生产厂,自2001年12月起,联合操控出口到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维生素C的价格与数量,触犯了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反垄断法。
这是国内企业首次遇到的类似指控,而大部分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震惊。这些把自身80%以上产品卖到国外的企业对于国外市场的认识极度匮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事情后,却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说出原委。这无疑再次暴露了中国企业的幼稚。分析人士指出,这与中国原料药企业国际化水平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回顾近几年的历程,中国原料药企业遭受国际市场反倾销调查越来越频繁:2003年2月10日美国对新华制药公司和吉林恒和制药公司出口的阿司匹林进行行政复审;2004年4月21日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氯化胆碱反倾销案作出初裁;2004年6月17日南非对产自中国的扑热息痛进行反倾调查日落复审;2004年7月15日印度发布了对产自或来源于中国的磷酸氯喹反倾销调查的终裁结果,裁定征收反倾销税;2004年10月6日墨西哥发布公告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抗生素进行反倾销复审。
如此看来,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了解国外市场才能从容应付这些频繁发生的市场变数。
原料药国际合作悄然升级
虽然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统计过近20年来在中国化学制药产业内,制剂与原料药相比,哪一个吸引到的境外投资更高一些。但其结果很有可能恰恰与人们想象中的相反,在这方面,原料药与制剂之间的差距也许并不大。
制剂VS原料药,思路大不同
勿庸置疑,外资介入中国药物制剂领域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原料药,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境外资本与国内企业在原料药领域达成的合作数量非常多,几乎每个稍具规模且包含有原料药业务的制药集团,都与外资合作成立了合资子公司。这种事例比比皆是,比如DSM陆续成立的三家在华合资子公司,新华制药与美国百利高(perri-go)公司合资建立的淄博新华-百利高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合作建立的四川川化味之素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和意大利安替比奥集团合资的齐鲁安替比奥制药有限公司等等。就连华药集团旗下的王牌子公司倍达公司亦含有日资成分,甚至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也在中国接连设立了4家主营原料药业务的合资公司。
然而大家都清楚,这些合资企业的知名度,远没有外资制剂公司来得大,更没有如他们那样受到大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能够尝试进入中国药物制剂领域的几乎都是手握原研药物的大型跨国制药巨头,他们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以非专利药物为主的制药企业,即使是像泰华这样实力强劲的大公司也几乎不敢轻易涉足中国的制剂市场,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仿制大国,本土企业的仿制能力与频度足以令他们望而生畏。其次,各大制药巨头的投资往往是大手笔的,以个体投资规模而论,原料药领域的合作项目一般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制药巨头们在制剂领域的投资无一例外地是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亦或看好中国医药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所以理所当然地会采取一些相对高调的经营策略与营销思路。反观原料药,外资之所以进入,几乎都是看好中国低廉的制造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在这样一种产能输出的目的之下,中国的市场反而不会成为他们的首要着眼点,因此这类合资企业基本上都更倾向于低头努力做事。
项目合作,简单而直接的方式
最早进入中国主营原料药业务的合资企业毫无例外地都采取了项目合作的方式,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最主要的合作方式。
这种模式简单说来就是定向的原料采购或者定向的产品外销。比如新华-肯孚制药的7-ADCA原料的采购方式,以及阿拉宾度同领(大同)制药的产品销售方式都是其中的典型。
境外资本会采取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原料药制造领域,在早期阶段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符合他们的核心策略——有效而低风险的应用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往往也容易接受这种合作方式,这对他们来说起码是一个保证。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合资公司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始终摆脱不了外方投资者“产业价值链上的一环”的加工基地地位,从而过分依附于他们,仰人鼻息。如此一来,多少有些脱离了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原料药合资公司,经营风险反而加大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合作方式成立的合资公司经常不会完全遵守合作之初双方签定的定向购销协议,目前看来,这类纠纷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资本运作,合作的升华?
回首2004年,原料药产业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合作达成了,这就是业内人士已然熟知的华北制药集团与荷兰DSM公司资本层面上的合作。之所以把它定位在这样的高度之上,并不是因为此次合作的规模有多大,2亿人民币也好,2500万美元也罢,无论对于华药还是DSM来说,都不过是九牛一毛,着实算不了什么。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在于,主营原料药业务的国内大型制药集团首次在自己的核心经营层面引入外资,而华药与DSM各自在业内的地位又使得这项合作更具代表性。
资本运作下的结盟对于华药和DSM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同样为业内所公认的两个互补。
第一个互补体现在市场方面。众所周知,DSM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供应商,在欧美市场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网络优势,合作后华药可以充分地借助DSM的成熟渠道,走一条印度大型原料药供应商当年曾走过的捷径,迅速进入欧美高端市场;反观DSM公司,该公司虽然已经进入中国多年,并在中国已经成立了3家合资企业,但目前来看,其几大主打品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还不够大。合作之后,他们可以借助华药的力量,强势进入中国维生素、抗生素原料药高端市场,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第二个互补体现在技术、成本方面。DSM所拥有的全球最先进的发酵、合成技术是华药最感兴趣的一个因素,这些高端技术如果能够引入华药,无疑将大幅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DSM在欧洲的两大生产基地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某些产品环保成本就超过了其中国企业的成本总和,比较之下华药既具备相当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优势,又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政府积极而有力的支持,这些对于DSM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然而,不知是否是因为双方在刻意地封锁着消息,从目前可以获知的情况看,此项合作的步伐似乎渐渐慢了下来,在资本介入之后,DSM的引入所必然导致的华药集团内部整合现在仍然悄无声息。
不过,DSM董事长艾赋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帝斯曼的近期战略是到2005年转型成为一家专业产品制造商,为生命科学行业和高质量材料提供高质的生物技术和化学产品。这是继2001年、2002年,DSM先后将石油、能源部门转让给荷兰政府和沙特阿拉伯基础工业公司,以及2003年2月,斥资20亿欧元并购瑞士罗氏维生素与精细化工部后,一个全新的定位,但愿这个定位对其与华药的合作有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果说华药与DSM的合作是出于双方产业价值链间的整合需要,还多少具有一些项目合作的意味,那么,今年4月份刚刚正式达成的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注资河南天方药业则是彻头彻尾的资本链接了,因为双方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业务往来,住友商事株式会社本身也与医药产业相去甚远。这似乎代表着外资进入原料药领域的目的愈发多元化了。
竞争之变:“特色”军团崛起
国内部分特色原料药产品高企的利润率和宽阔的成长空间对业内的吸引力,在近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相关企业经过多年的战略性培育之后面向世人的首批成果展示。它的备受瞩目意味着我国原料药的竞争格局与策略再次升级。
原料药企业利润新源泉显现
提起中国的原料药产业,既令人兴奋又让人心忧。兴奋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现已能够生产1500多个品种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以逾80万吨的产量雄居全球第二位,其中维生素C、四环素、青蒿素等已成为国际市场舞台的主角产品。心忧的是中国号称原料药规模的大国与数量的大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结构的弱国和品牌的小国,高新技术原料药生产比重相当小,有较高质量标准、有影响力品牌的原料药生产总量相当小。
大宗原料药的增长模式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粗增长”之路。这种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和资源等诸多刚性因素的制约,表现得难以为继,路越走越窄。因为大宗原料药的市场发展始终无法摆脱低价怪圈竞争和缺乏核心技术的两大缺陷。
正是在医药市场呼唤注重非价格竞争策略和全面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良性气候推动下,近几年国内特色原料药市场发展迅速,备受瞩目。大宗原料药的年均发展速度一般在10%~20%左右,有些已经出现负增长,而特色原料药年均发展速度几倍于甚至十几倍于大宗原料药。已经过去的2004年,可以说是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市场发展的“分水岭”,大宗原料药已经结束了大而强的市场优势地位,特色原料药也改变了自身小而弱的劣势地位。
像青霉素工业盐、阿莫西林、维生素C等大宗原料药虽然销量巨大却赢利无几,一些经营大宗原料药的大型制药企业在2004年遭遇滑铁卢便是一例证。对于经营他汀类、免疫类和专科类特色原料药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大都成功地规避了成本受能源涨价制约、市场受价格比拼制约、出口受贸易壁垒制约引起的效益大滑坡。
“特色”军团的崛起必然
当前,大宗原料药与特色原料药的市场反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宗原料药赢利水平日益缩水,特色原料药赢利能力表现强劲。青霉素工业盐曾经是国内原料药“四大家族”的当家品种,2003~2004年刮起的抗生素价格大战飓风,使青霉素工业盐市场价格长期徘徊在50~55元/十亿的成本承受底线上。受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其下游大宗原料药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钠、头孢拉定等也基本上属于无利经营。若加上必要的税金和费用,大宗原料药大都处于亏损境地,先前的“金娃娃”变成了难以割舍的“巨大包袱”,原料药“四大家族”均出现了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以生产特色原料药为主的浙江海正、杭州华东和丽珠制药尽管也面临着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但通过凭借具有技术特色、质量特色、应用特色的特色原料药品种,仍旧获得了相对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浙江海正的他汀类原料药、杭州华东的免疫类原料药和丽珠制药的高端头孢类原料药的毛利率均较高,一般都在30%以上,部分产品甚至在50%以上。
通常,跨国制药企业拥有专利或专有技术的原料药的生产成本约占销售额的25%左右,而国内制药企业的原料药生产成本相当于国外的3倍,约占销售额的75%。进一步比较,特色原料药生产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一般都在50%~60%,而一些大宗原料药生产成本已经占到销售额的80%以上,部分原料药产品甚至出现了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无奈现象。
二是大宗原料药市场空间发展越来越窄,特色原料药市场空间相对宽松。大宗原料药的市场需求虽然较大,但产品技术壁垒较低,可替代性也较强。例如,一些具备能源优势的中西部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大宗原料药的生产行列,一些抗生素低端产品的耐药弊端日渐显现使其更新换代在加速。维生素C、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等基础性大宗原料药产品的技术已经较为普及,竞争对手占据优势的法宝往往依赖规模产能。而靠低技术、高能耗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低附加值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特色品种原料药虽然应用领域相对有限,但生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竞争对手相对较少。产品疗效显著,附加值较高,市场生命周期相对也较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产品的需求会随之不断增长。例如,他汀类产品作为治疗高血脂特效药物,在欧美市场应用极为广泛;耐酶高效的抗生素专科药品在注重科学医疗和合理用药的健康环境下需求自然与日俱增;用于提高生命质量的环孢菌素等免疫药物对于日趋老龄化的现代社会更是需求潜力无限。
三是大宗原料药市场营销往往波动较大,而特色原料药市场营销相对稳定。大宗原料药市场营销的关键是价格。一味地比拼原料药价格使国内制药企业不得不在“大出血”中忍痛经营,也导致一些国外市场设置反倾销壁垒,结果引起市场销售渠道的混乱不畅。青霉素工业盐、咖啡因等多种大宗原料药都曾招致印度和欧美国家的反倾销出口限制。
特色原料药市场营销的关键是质量。特色原料药的特色优势使其市场供需处于相对紧张的局面,只要质量符合需求标准,市场销售往往较为顺畅。浙江海正的他汀类特色原料药,由于具有国内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和取得国外质量认证的优势,出口市场渠道一直较为稳定,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
目前,市场销量虽不大、但产品附加值却较高的特色原料药市场始终表现紧俏。例如华北制药的万古霉素、丽珠制药的头孢呋辛钠、齐鲁安替比奥的头孢他啶、山东瑞阳的美洛西林、山东鲁抗的大观霉素、浙江华义的克拉霉素、厦门迈克的齐多夫啶等等,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变化昭示之前主动创新
经过2004年原料药市场价格竞争“白刃战”的洗礼,国内原料药制药企业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发展原料药必须由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优势,由价格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由促销优势转向服务优势的综合特色优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超前开发潜力市场,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是不断推动我国原料药比较优势由低端技术向高端技术转化提升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大宗原料药市场“粗放”的增长方式迟早会改变,效益增长方式必然会从规模拉动向内涵创新驱动转变。企业如果能主动适时地改变,那损失会小些,但如果被动地在市场危机下改变则会承受难以预料的损失。
由此显而易见,原料药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并不全在于规模成本,具有差异优势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法宝。经营特色原料药需要“见缝插针”策略,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大石头之间有很多缝隙,放不下石头,但却可以容纳沙子;遵循市场细分规律,不盲目争抢同一块蛋糕。多一些立体交叉,少一些平面冲撞的特色原料药制药企业才会永远徜徉笑傲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