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期Science Now从2009年的上百篇新闻中筛选出了10条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新闻,判断依据主要是通过浏览点击数,其中包括了影响人类所需睡眠时间的基因,中子星含有宇宙最密集和坚硬的物质等。而生物类包括基因突变帮助某些人只需较少睡眠即可精神饱满、非灵长类动物中首次观察到口交行为等。
生物通报道:“科学此时”(Science Now) 是《科学》杂志网一栏前沿栏目,在每个工作日会为网上用户提供几篇有关科研或科学政策的最新消息,这些消息短小精炼,从与地球相似的星球,到大脑如何工作的最新动态,使读者花不多的时间就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各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
近期Science Now从2009年的上百篇新闻中筛选出了10条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新闻,判断依据主要是通过浏览点击数,其中包括了影响人类所需睡眠时间的基因,中子星含有宇宙最密集和坚硬的物质等。其中生物类包括:
1、基因突变帮助某些人只需较少睡眠即可精神饱满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犹他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调控睡眠时间的基因:DEC2,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睡眠目前还是一种相对而言难以理解的生理现象。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睡眠很大程度上受到两个过程的调控:一是生理节律,这是一种遗传性生化和生理机制,在24小时内调控睡眠时间;二是体内平衡,这是一种未知的机制,其功能是确保体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睡眠,以及当身体疲倦的时候促进身体进入睡眠状态,当身体获得了足够休息的时候脱离睡眠状态。这种睡眠强度的调节是通过非快速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和快速动眼睡眠(REM sleep)判断的。
生理节律和体内平衡这两种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睡眠和清醒状态下的时间长短和质量。但是体内平衡过程的详细过程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析,这项发现就是解开了这种睡眠调控机制的奥秘,虽然这一突变基因比较罕见,但是这一发现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影响睡眠质量和数量的调控机制,从而能帮助睡眠障碍者减轻病状。
生物通对这一成果进行了专访,具体请见:专访傅嫈惠:第一个睡眠时间基因
2、非灵长类动物中首次观察到口交行为
这项研究由广东昆虫研究所等处完成,科学家们在研究短鼻果蝠性行为的时候,发现雌性短鼻果蝠会舔伴侣的生殖器,帮助增加交配时间。这项研究暗示了口交或许有进化上的优势。
这种蝙蝠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研究人员将成对的雌性和雄性安置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笼子内,用红外摄像机拍摄蝙蝠夜晚活动的视频。多数视频并不让人感到吃惊,然而令他们震惊不已的是,当倒挂的雄性蝙蝠从后面骑在雌性身上,雌性会努力抬头去舔对方的生殖器。在观察了20次交配视频后,他们发现其中70%,雌性会和雄性口交,口交的次数越多,交配的时间越长(大致相当于每口交一次,雌性获得6次交尾)。研究人员认为口交能维持雄性生殖器的勃起,增加交配时间。总体上说,口交的蝙蝠平均交配时间为4分钟,是不口交蝙蝠的2倍。他们推测口交的好处包括:减轻精子传输的困难,或是占有雄性,使它远离其它雌性。
生物通报道:中国PLoS ONE文章获动物新认知
3、糟糕决定可能具有“传染性”
就像流感,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会传染的:看到有人在哭,你可能会感到悲伤;想到老年人,你的脚步会变慢。一项研究发现,我们还会重复他人的非理性思考过程。
任何试图通过修缮房子以提高房价的人都可能会屈服于一个经典的经济学谬误“沉没成本”:比如你在一所房子上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这所房子以后再也卖不出你购入时支付的价格,然而你还想继续投钱装修房子来为自己辩护。避免“沉没成本”的方法是找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局外人提供建议,但局外人是否受你想法的影响呢?
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dam Galinsky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接管一位他们从未认识的人(其实是虚构的)去制定决策,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认为自己与决策者有点联系(例如出生月份相同或在同一年入学),另一组没有联系。结果发现,认为有联系的志愿者失去投资的可能性比没有联系的人高出60%。报告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Galinsky认为结果表明,企业如果想弥补过去的错误决策的话,他们需要找不相干的局外人。他以陷入困境的汽车公司为例,通用汽车雇用行业内人士担任CEO,而福特公司则是从飞机制造公司波音挖来Alan Mulally担任CEO,现在分析人士都认为,福特的恢复速度比通用汽车要快得多。Galinsky说,确实局内人有丰富的经验,但如果你已经走下坡路,你需要一位真正的局外人来重整旗鼓。
4、闻乐起舞的鹦鹉
一只名为“雪球”的葵花凤头鹦鹉具有节奏感,能闻乐起舞
5、古老病毒帮助黄蜂麻痹毛虫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寄生黄蜂早在1亿多年前就擅长“基因手术”,它们将某些昆虫基因作为病毒物质注入宿主体毛毛虫,从而让毛毛虫心甘情愿地成为它们的“傀儡”。
许多种类的黄蜂都会将才自己的卵植入毛毛虫体内,同时这些黄蜂还有一种致命武器——像病毒一种的粒子连同自己的卵一直植入毛毛虫体中,这种基因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宿主体。这种像病毒一样的粒子不仅使得毛毛虫的免疫系统不会排斥黄蜂幼卵,还能停止毛毛虫孵化成蛹,最终毛毛虫的身体将成为黄蜂幼虫的营养源,也是黄蜂幼虫成长的“托儿所”。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细致分析发现,黄蜂注入毛毛虫体内的粒子虽然其作用非常像病毒,但该粒子中包含着黄蜂的基因物质,这些基因物质经复制后进入到毛毛虫的DNA分子,最终在毛毛虫体内产生毒性,使其沦落成为“僵尸傀儡”。
6、爱因斯坦大脑研究
199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Sandra Witelson带领的工作组开始对爱因斯坦的大脑研究并首次公布研究结果。通过Harvey拍摄的大脑图片,Witelson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比平常人要宽15%左右,这些顶叶与空间意识、视觉意识以及数学能力有关系,除此之外,大脑的顶下小叶缺少一条特殊的裂缝,导致两块关键的脑部区域成为一个整体。Witelson猜测爱因斯坦聪明绝顶可能与脑部的这个特征有关。
近期,科学家们又在爱因斯坦大脑中发现了更多的特异性。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家Dean Falk对以前公布过的一套25张爱因斯坦大脑照片和多具遗体大脑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Falk称,他已确认了爱因斯坦大脑很多特征。这些特征以前从未被注意到,爱因斯坦非凡的智力可能源于他大脑顶叶不同寻常的结构。Falk发现一部分宽大的顶叶上有许多突起的山脊状和凹槽图案。这种极为罕见的图案可能是爱因斯坦研究物理时能进行形象化思维的主要因素。另一项发现是在爱因斯坦大脑的运动皮质中发现了一个球形突起物。Falk指出在其他研究中,也发现相似的球形突起物。通常这种球形突起物被认为与音乐天赋有关。大家可能都了解,自从童年时期起,爱因斯坦就非常喜爱拉小提琴。
科学家认为,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结构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人类大脑的原理。
附:2009十大科学新闻
1,基因突变帮助某些人只需较少睡眠即可精神饱满
相关报道:Early Risers Are Mutants
2,非灵长类动物中首次观察到口交行为
相关报道:A Little Fellatio Goes a Long Way
3,关于P值的争论
相关报道:Mission Improbable: A Concise and Precise Definition of P-Value
4,糟糕决定可能具有“传染性”
相关报道:Bad Decisions May Be Contagious
5,基于碳纳米管的可永久保存数据的技术
相关报道:A Billion-Year Hard Drive
6,闻乐起舞的鹦鹉
相关报道:That Bird Can Boogie
7,中子星含有宇宙最密集和坚硬的物质
相关报道:Neutron Stars: Billions of Times Stronger Than Steel
8,新西兰枪木树在捕食者灭绝的情况下仍作出防御策略
相关报道:New Zealand Tree Stuck in a Time Warp
9,古老病毒帮助黄蜂麻痹毛虫
相关报道:Ancient Virus Gave Wasps Their Sting
10,爱因斯坦大脑研究
相关报道:Closer Look at Einstein's Brain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