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时间:2025年4月12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系统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抑郁症的合并患病率为 34.70%(95% CI:30.27%–39.26%)。研究还指出,医学生、女性、南方地区学生及疫情期间的学生患病率更高,对制定干预策略意义重大。

广告
   X   

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抑郁症(Depression)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归类为重度抑郁障碍(MDD)。它以持续至少 2 周的情绪低落、快感缺失、认知障碍,以及睡眠紊乱、疲劳等生理症状为特征,与一般的短期抑郁情绪有着本质区别,涉及神经生物学的失调,包括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和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的过度活跃。
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影响着约 2.8 亿人,而 18 - 25 岁的年轻人由于处于成长转型期,面临诸多心理社会压力,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大学生群体中,学业压力、经济负担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健康风险。在新冠疫情(COVID-19 pandemic)之前,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学业成绩下降、焦虑、身体疾病、不良行为以及自杀风险增加等密切相关。中国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18 年期间,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从 33.6% 上升至 35.4%,凸显出校园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不足。
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作为最早实施全国性封锁措施的国家之一,校园长期关闭、强制线上学习和严格的社交隔离政策,使大学生面临学业中断和心理孤立的 “双重危机”。研究表明,经历集中隔离的人群抑郁症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鉴于中国早期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具有独特性,开展本土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旨在填补当前研究中的关键知识空白。一方面,系统评估 2014 年至 2023 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对比疫情前后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分层分析,探究不同专业(如医学专业)和疫情不同阶段的抑郁症患病模式,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优先报告项目(PRISMA-P)制定研究方案,并在 PROSPERO 平台注册(CRD42024502949)。研究纳入了在中国进行的、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研究,要求研究报告抑郁症患病率,并满足样本量超过 300 等条件。通过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 等多个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两位评审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 MetaXL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利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
文献检索共获得 548 篇相关文章,经过筛选和排除,最终纳入 32 项研究,涉及 93,679 名大学生。这些研究采用了多种抑郁评估量表,如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患者健康问卷(PHQ-9)、自评抑郁量表(SD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等,其中 SDS 和 PHQ-9 使用最为广泛。研究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整体文章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中位数质量评分为 5/11。
抑郁症患病率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报告的患病率范围为 12.1% 至 77.1%,异质性检验表明存在高度异质性(Q=6090.1943,τ²=0.073,I²=99.5%,P<0.001),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合并患病率为 34.70%(32,445/93679;95% CI,30.27% - 39.26%)。
亚组分析发现,医学生抑郁症的合并患病率(38.3%,95% CI:28.3%–48.5%)显著高于综合类专业学生(33.7%,95% CI:28.7%–38.9%)。这可能与医学教育的高要求、学业负担过重、研究生考试压力大,以及毕业后紧张的医患关系(DPR)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心理健康,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按地区分析,南方地区学生抑郁症患病率(40.1%,95% CI:32.3%–48.2%)高于北方地区(34.5%,95% CI:26.6%–42.7%)和中部地区(26.0%,95% CI:9.9%–44.0%),这可能反映了地区社会经济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方面,女性抑郁症患病率(36.0%,95% CI:29.9%–42.3%)略高于男性(34.3%,95% CI:29.2%–39.5%),与全球疫情期间的性别差异模式相符,可能与女性在封锁期间身体活动受限和照顾负担过重有关。
疫情对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疫情前的 16 项研究显示,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 35.0%(95% CI,26.9%–43.4%),而疫情期间或之后的 13 项研究中,这一比例上升至 38.7%(95% CI,33.6%–44.0%),与全球趋势一致,表明疫情导致的长期隔离和学业中断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担。
敏感性分析通过逐一排除研究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稳定在 34.7% 左右,说明该荟萃分析的稳定性较好。然而,漏斗图分析显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可能遗漏了一些阴性结果的小样本研究。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依赖自我报告量表可能因心理健康披露的文化污名化而低估抑郁症患病率。其次,横断面研究设计无法评估长期心理健康轨迹,尤其是疫情的持久影响。再者,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可能源于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如地区经济差异等,且原始研究中对此很少报告。此外,不同诊断工具的使用(如 PHQ-9 和 CES-D 的阈值差异)也增加了结果比较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患病率估计的偏差。最后,发表偏倚评估仅依赖漏斗图,未进行 Egger 检验,存在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医学生和高压力地区的学生是重点关注对象。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改革医学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职业压力;加强对医学生的心理支持和职业规划指导;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同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学生抑郁症的差异,深入探讨疫情防控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为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