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 “生命大厦” 里,颈椎就像大厦的 “顶梁柱”,支撑着头部并保障其灵活活动。而齿突,作为颈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位于上颈椎区域,它前有寰椎前弓,后上方是脊髓和颅窝,下方通过齿突尖与枢椎椎体相连。别看它小小的,却在颈椎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发挥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齿突的发育变化就像一团迷雾,困扰着医学研究者。虽然众多研究已经揭示了齿突的初级和次级骨化中心会伴随 C2 椎体的生长而发育,但对于齿突倾斜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情况,人们知之甚少。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 C2 形态的横向和冠状面线性测量,对齿突倾斜度的发育变化研究严重不足。同时,齿突后倾是否是某些疾病的风险因素,也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些知识空白,就像道路上的 “绊脚石”,给外科医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拨开这团迷雾,泰州市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一项针对儿童齿突倾斜度的研究,旨在获取众多健康儿童齿突的倾斜参数,并深入分析其变化趋势。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rain and Spine》杂志上,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从医院的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中收集 2016 - 2021 年 0 - 18 岁接受颅颈交界区 CT 检查患者的 CT 数据(排除有上颈椎创伤、肿瘤、既往脊柱手术、颈椎先天性畸形或发育异常,以及图像无法重建或参数无法测量的患者)。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 Mimics 17.0 软件,利用 “在线重切片” 功能旋转冠状面和横断面,获取标准矢状面图像。最后,在标准矢状面上测量齿突后缘角(PEOA)、齿突前缘角(AEOA)、齿突后倾角度(ORA)、齿突后倾角(PDAA)、螺钉置入角(SIA)和 pB - C2 线等参数 ,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 研究对象分组及基本情况:最初共筛选出 311 例潜在符合条件的患者,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后,最终 219 例患者纳入研究。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9.66±5.04 岁,根据年龄被分为 6 组,每组间隔 3 年。
- 测量参数的可靠性及性别差异:测量参数的组内和组间观察者可靠性的组内相关系数(ICC)显示,各项参数测量的可靠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0.64 - 0.97 和 0.68 - 0.84)。同时,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之间测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 年龄与测量参数的关系:除 SIA 外,6 个年龄组之间存在明显的解剖差异。PEOA 和 PDAA 随年龄增长变化显著,在 10 - 12 岁组前急剧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 18 岁。AEOA 和 ORA 从出生到成年逐渐下降,但在儿童期相对稳定。pB - C2 线则是先上升,在 9 - 12 岁年龄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而 SIA 从出生到 18 岁基本保持不变。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齿突的形态对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次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齿突倾斜度,发现其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确实发生了变化。在 12 岁之前(G4 组之前),齿突倾斜度变化明显,这主要归因于齿突尖与枢椎椎体之间的软骨结合(dentocentral synchondrosis)的发育,且这种变化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一发现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意义重大。在诊断方面,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识别儿童齿突的倾斜情况,避免将正常的发育变化误诊为疾病。在治疗方面,以 C1 侧块螺钉 - C2 椎弓根螺钉(C1LM - C2PS)固定这种稳定的固定技术为例,医生可以根据齿突倾斜度的发育趋势,更精准地把握螺钉长度和置入角度等关键参数,从而更好地进行术前规划,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此外,早期识别上颈椎发育问题,对于预防儿童骨科和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这项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对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而言,与时间相关的纵向研究可能更为理想。而且,仅依靠 CT 扫描测量的结果可能与其他研究存在差异,研究对象均为亚洲人,结果可能不适用于白种人或其他种族。不过,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探索齿突发育奥秘指明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更大规模、更多种族的样本基础上,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更深入地揭示齿突发育变化的规律,为儿童脊柱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