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刘智慧 崔大敷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200031)
关键词:C肽;糖尿病并发症;G蛋白偶联受体
中图分类号:Q58
C肽是胰岛素原中连接AB两条链的连接肽。在胰岛β细胞分泌颗粒中,胰岛素原经蛋白酶裂解,形成等摩尔由AB链组成的胰岛素和C肽,然后分泌并进入血液。C肽的种族差异很大,其中人C肽含31个氨基酸。在胰岛素原分子中C肽对胰岛素原分子的折叠、二硫键的正确配对等分子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血液中游离C肽的生理功能却一直不清楚。近来的研究发现,给予I型糖尿病大鼠超生理剂量的人C肽配伍胰岛素治疗,能防止血管、神经机能障碍[1],长期(3个月)给予胰岛素配伍C肽,可使I型糖尿病病人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 改善肾功能和自主神经及感觉神经障碍[2]。C肽的这些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与其刺激Na+, K+-ATPase和内源NO合酶的活性相关[3,4]。
1. C肽及其类似物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用30mmol/L葡萄糖诱导皮室肉芽组织模型(从大鼠后腿下部任一侧取下一块直径约2cm的圆形皮肤并将其边缘缝在塑料小室上,一周后用于实验)形成血管机能障碍,即血流量改变,然后给予100nmol/L浓度的C肽及其类似物,观测这些肽的活性[1]。结果显示,大鼠C肽和人的C肽活力相似,这可能与二者之间序列的高度同源性有关;反身氨基酸顺序的C肽效果与天然C肽一致时没有活力;均由D型氨基酸构成的人C肽,在放射免疫分析中,对天然C肽识别灵敏度高达10pmol/L的多克隆抗体无法识别1nmol/L的D型C肽,但其功效仍与天然C肽一致,具体见图1[1]。因此,Ido等人认为决定C肽生物活性的是氨基酸排列顺序,而非肽键的方向或手性,从而提出C肽可能不是与立体专一性受体结合起作用,而是类似于抗菌肽如cecropins,非手性地与膜脂质作用来行使其生理功能[1]。
C肽及其片段 |
恢复由30mmol/L葡萄糖所诱导的 |
|
图1 皮室肉芽组织中,人C肽及其片段对30mmol/L葡萄糖诱导血管机能障碍(血流量)的调节100nmol/L肽与30mmol/L葡萄糖同时供给。效力以100nmol/L人C肽作用的百分数表示。因为各肽在降低30mmol/L葡萄糖诱导的125I-白蛋白渗透性升高及血流量增大这两方面是等效的,因此图中只显示血流量。柱右侧括弧中数字为实验用皮室数目。与仅用3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大鼠有显著不同(P<0.05)。
2. C肽及其类似物对Na+, K+-ATPase活性影响
大鼠C肽在浓度10-8-10-6mol/L,同时Na+处于不饱和浓度时,能够增强正常大鼠肾小管Na+, K+-ATPase活性[5]。Ohtomo等人利用合成大鼠C肽及其类似物,通过研究其对正常大鼠近曲小管Na+, K+-ATPase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活性部位[3]。结果显示其C端是一个活性部位,其C端4肽和5肽有92%和103%的活力(相对于完整的C肽分子),而去(27-31)后的C肽则无活力。合成的人C端5肽(EGSLQ),其中两残基与鼠的C端(EVARQ)相同,具有75%的活力。非末端的中部序列相对于完整的C肽,具有35%-80%的活力。中部的2个或3个Gly序列仅轻微刺激Na+, K+-ATPase活性,非天然的2、3、4或5个Ala序列无可测得的活力,但D-LG却有72%的活性,具体见表1[3]。
表1 完整C肽,C肽片段,非天然的短肽片段以及对照组对大鼠肾小管细胞Na+, K+-ATPase活力的影响
肽与氨基酸(5×10-7mol/L) |
Na+, K+-ATPase活性高于对照(%)与鼠C肽1比(%) |
|
鼠C肽1 | 44.9±1.8 | 100 |
鼠C肽2 | 51.4±2.5 | 114 |
随机序列 | 0.9±1.3 | 2 |
G | 0.1±2.8 | 0 |
L | 0.6±0.8 | 1 |
ELG | 1.2±2.0 | 3 |
ELGG | 16.3±1.6 | 36 |
ELGGG | 16.1±0.6 | 36 |
ELGGGP | 20.5±0.8 | 46 |
ELGGGPEAG | 36.1±0.9 | 80 |
ELGGPEAGDLQ | 33.9±3.9 | 76 |
ELGGGPEAGDLQTLALE | 34.8±7.7 | 78 |
EVED | 1.7±2.3 | 4 |
LAL | 15.8±2.2 | 35 |
GPE | 0.6±2.7 | 1 |
EVARQ | 46.3±1.1 | 103 |
VARQ | 41.3±3.6 | 92 |
EGSLQ | 33.6±2.9 | 75 |
去(27-31)C肽1 | 1.0±2.8 | 2 |
GG | 7.0±2.8 | 16 |
GGG | 5.9±3.8 | 13 |
AA | -1.8±1.6 | 0 |
AAA | 0.3±3.2 | 1 |
L-GL | 4.1±1.9 | 9 |
D-GL | -1.2±1.1 | 0 |
L-LG | 0.5±1.2 | 1 |
D-LG | 32.3±4.0 | 72 |
D,L-LG | 28.3±0.9 | 63 |
L-LG+D-LG(1:1) | 28.4±0.4 | 63 |
AcG | 2.6±2.1 | 6 |
AcLG | 0.6±3.3 | 1 |
AcQ | 1.2±1.4 | 3 |
AcE | 2.7±3.2 | 6 |
SF | 2.9±3.5 | 6 |
表上为平均值±SEM。每组数据代表来自三只不同的大鼠肾小管6-10片段,18-30次测量的平均值。
Ohtomo等人制备了Na+, K+-ATPase的膜制剂,以证明C肽是否直接作用于Na+, K+-ATPase,结果显示大鼠C肽、EVARQ、ELGGGPEAG/D-LG和L-LG对该膜制剂没有激活作用,证明C肽并非直接作用于Na+, K+-ATPase,而是间接的,可能是通过受体的途径[3]。
3. C肽与G蛋白偶联受体
肾小管用百日咳毒素预先处理,则C肽增强肾小管Na+, K+-ATPase活性的能力被阻断,当有FK506(Ca2+-钙调蛋白依赖的磷酸酶2B)存在时,也出现这种情况。以上结果暗示C肽刺激Na+, K+-ATPase活性,可能是通过激活与对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偶联体的受体以及Ca2+依赖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5]。通过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copy)技术,有人研究了C肽与细胞膜的结合[6]。在单分子检测灵敏度的情况下测定配体与膜的结合,发现了荧光标记的C肽特异地结合于几种人细胞表面(四甲基若丹明标记,通过琥珀酰亚胺酯衍生物连接),并且在低纳摩尔浓度下与细胞表面的结合就达到了饱和。Scatchard 作图分析它与肾小管细胞的结合,显示存在高亲和力,Kass>3.3×109(mol/L)-1。过量未标记的C肽可以竞争下来荧光标记的C肽,解离常数为4.5×10-4s-1。C端五肽同样可以取代膜结合的C肽,表明该片段为配体的膜结合部分。顺序打乱但氨基酸组成与天然C肽一致以及D型C肽不能竞争膜结合的荧光标记的C肽。同样,胰岛素、IGF-I、IGF-II和胰岛素原也不能竞争膜结合的荧光标记C肽。从C肽与培养的肾小管细胞、皮肤纤维细胞和隐静脉的内皮细胞结合来看,肾小管细胞单位细胞表面积结合位点最多。相反,脐带血管内皮细胞不与C肽结合,这与C肽能够刺激主动脉内皮细胞NO合酶活性,而对脐带血管内皮细胞NO合酶活性无影响是一致的[4]。用百日咳毒素(已知它可以修饰G蛋白偶联受体)处理细胞,则这种结合停止,说明C肽结合到人细胞膜G蛋白偶联受体,然后激活Ca2+依赖的细胞内信号通道,导致增强Na+, K+-ATPase和内源NO合酶的活性。但目前的发现并不排除超生理剂量的C肽可能与膜脂质作用发挥功能[6]。
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分析配体受体结合,即在C肽N端加上125I标记的Tyr,看它与肾小管细胞的结合,结果检测不到这种结合;而用FCS技术能够检测到这种结合。这说明用FCS分析方法比放射性标记更加灵敏[6]。
4. C肽与脂囊和脂微团的作用
在Ido等人提出C肽可能通过非手性地与膜脂质作用发挥生理功能[1]后不久,就有人采用人工模拟细胞膜的方法来验证[7]。他们制备了表2[7]所示的脂囊有脂微团,其中相对的脂浓度以质量百分比表示,PC为磷脂酰胆碱、PG为磷脂酰甘油、PS为磷脂酰丝氨酸、LPC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S为溶血磷脂酰丝氨酸,含有溶血磷脂的混合物形成脂微团,其它的混合物形成脂囊。为了证明C肽是否插入脂双层形成离子通道,他们用圆二色散(CD)技术研究C肽与脂囊/脂微团的溶液中,其CD光谱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二级结构无变化,这说明C肽不会插入脂双层,否则它从极性溶液进入非极性膜时二级结构将发生变化[8]。C肽与由PC:PS=4:1和10%胆固醇组成的脂囊在pH5条件下混合,上凝胶过滤柱,C肽与脂质体没有同时迁移,而是在不同时间洗脱下来,这说明C肽不会和脂囊结合。以上CD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的结果都说明C肽并非在膜脂质上形成离子通道发挥作用,这与C肽序列本身不含有能够形成通道的肽的特征是一致的。可能C肽可以与膜或膜蛋白发生瞬间的作用以调节它们的功能,但上面的数据表明生理浓度下C肽与膜 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物理联系[7]。
表2 用来研究C肽/脂类相互作用的脂囊和脂微团组成
混合物 |
组成成分(%) |
|||||
PC | PG | PS | LPC | LPS | 胆固醇 | |
PC | 100 | |||||
PC+10%胆固醇 | 90 | 10 | ||||
PG | 100 | |||||
PG+10%胆固醇 | 90 | 10 | ||||
PS | 100 | |||||
PS+10%胆固醇 | 90 | 10 | ||||
PC:PG(4:1) | 80 | 20 | ||||
PC:PG(4:1)+10%胆固醇 | 72 | 18 | 10 | |||
PC:PS(4:1) | 80 | 20 | ||||
PC:PS+10%胆固醇 | 72 | 18 | 10 | |||
LPC:LPS(4:1) | 80 | 20 | ||||
LPC:LPS(4:1)+10%胆固醇 | 72 | 18 | 10 |
与脂囊和脂微团作用的实验说明,C肽不是通过和膜的非手性作用发挥生理作用的,尽管它在超生理浓度下可能与膜发生瞬间的作用。而荧光相关光谱技术得到的数据支持了C肽通过膜结合的受体立体专一性结合起作用。从C肽及类似物对肾小管Na+, K+-ATPase活性影响,显示C端五肽具有完整C肽的活性,与其它生物活性肽类似,很可能C端五肽是受体结合部位;中间段肽有一定的活性,但没有C端强,而去(27-31)后的C肽则无活力,中间包含Gly部分在少于10个残基时有活性,但随着身N端或C端延伸,活力降低,这不是典型的受体作用方式,说明C肽可能通过几种复杂模式或间接方式发挥作用[3]。
总之,C肽联合胰岛素能够改善I型糖尿病大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I型糖尿病病人肾功能和自主神经及感觉神经障碍等糖尿病并发症,说明C肽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Ido Y et al.Science,1997,277:563-566
Johansson BL et al.Diabet Med,2000,17(3):181-189
Ohtomo Y et al.Diabetologia,1998,41:287-291
Forst T et al. Clin Sci,2000,98(3):283-290
Ohtomo Y et al. Diabetologia,1996,39:199-205
Rigler 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23):13318-13323
Henriksson M et al. Cell Mol Life Sci,2000,57(2):337-342
Gierasch L et al. Biochemistry,1989,28:923-930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