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0月18日,对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享有“DNA之父”盛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来到这里做客。
10月18日,对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享有“DNA之父”盛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来到这里做客。
上午10时左右,沃森教授一行人刚到位于顺义空港工业区的中科院基因组所,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就为这位78岁的老教授安排了一场轻松简短的会谈。会谈期间,沃森教授还很认真地对递到他面前的一堆有关他的中文版专著如《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沃森与DNA》逐一签字。
杨焕明在欢迎词中戏称,“沃森教授是基因组学界‘祖师爷’”。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一道,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仅两页纸的论文,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自我复制机制。这篇论文被认为是“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沃森教授等也因此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应该说,由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才有了今天的基因工程、基因治疗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就连沃森本人也感慨:“在1953年,我根本不可能想到我的科学生涯能够跨越从DNA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的整个路途。”
“再过10年,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防治疾病了!”沃森教授在会谈中接受记者简短采访时表示。他说,“基因研究非常重要。人类进行基因研究也是了解疾病、了解人类自我的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接近基因测序防病这一目标的中间路途。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10年后或者说10年内,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基因测序防病的好处。”
沃森教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科院基因组所的基因组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和高原医学实验室等。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主要承担单位,在基因测序实验室门外,沃森教授驻足良久,原来他在惊叹那里陈列着的大量的提取DNA后剩余的枪头。据介绍,这是基因组所为完成1%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所用的部分废弃枪头。难以计数的枪头也足见1%的测序工作量的巨大。从人类基因组计划、超级杂交水稻全基因组精细图、国际鸡基因组计划,到家蚕基因组计划,据介绍,近6年来,基因组所每年均有1—2项世界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沃森教授也曾对基因组所作过这样的评价:“通过对部分人类基因组和整个水稻基因组的测序,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已成为领先国家。”
近一小时的参观结束后,应主人的要求,沃森教授表达了自己对基因组研究的想法。他说,“20年前,我们开始研究人的单个基因,现在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可以同时测序成千上万的DNA碱基对。基因研究关系到人类健康。如果知道基因的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测序来防治癌症、精神病等人类疑难病症。当然,我们还不能满足只了解DNA,DNA是父母所赐。人类要了解自己不仅需要理解DNA,而且还要了解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参观实验室以及与科研人员的简短座谈空隙中,沃森教授还多次应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的要求,愉快地与他们合影留念。78岁的老教授丝毫没有“祖师爷”的架子,忙得倒像是个很有耐心的“超级明星”。从这些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眼里看得出,与“生命科学界泰斗”的合影留念,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甚至是无穷的科研动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