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赵竹青
今年年初,中央决定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出台后,大规模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高层次海归”该拿多少年薪,自然成为了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国内多数科研工作者呼吁,不仅要高薪聘请海归,更应该提高国内科技工作者的总体待遇水平;但也有人提出了担心,甚至有网友表示,我国现在恐怕还没财力让我国教授们的工资水平与国际接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国际关系和商务研究生院高级研究员曹聪日前在其博客中撰文表示:“高层次海归年薪”问题的症结,恐怕不在于高层次海归是否应该拿高薪,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参照系。他在文中列举了以下三种参照系:
参照系一 国外大学教授的工资
国外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是公开的,以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的正教授的平均工资为17.2万美元和15.4万美元(9个月)。讲座教授的工资肯定超过平均。
参照系二 回国后在外企工作的工资
曹聪透露,他认识的两个年轻海归,在国内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和律师执照,工作三、四年后来美国读了一年的法学硕士(LLM),回国后的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工资为80-90万元。
另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博士,曾在高盛作风险管理。2007年回国到高盛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高华工作,拿和在高盛时一样的工资。当然,工资对高盛的员工来说是“毛毛雨”,因为他们前几年的平均年终奖高达40万美元。
当然,还有象张朝阳、施正荣这样的海归首富。
参照系三 国外博士后的待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第一年的津贴(Stipends)可达4.7万美元。
国内商学院早几年就开始用高工资吸引海归。曹聪的这篇博客提到,几年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公开年薪就达到4、5、6万美元。上海财经大学招聘刚毕业的海归博士的年薪为30万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PI(研究员、学术带头人--编者注)的工资为40万元以上。
由此,曹聪总结说,问题不在于“高层次海归年薪”高,而在于中国需要整体提高教授、研究员(不论是否海归)的工资,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要在待遇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在该博客的回复中,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一位未署名的网友提出,以上这些单单少了一个最关键的参照系,即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合理的工资水平由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决定的,瑞士最富,所以目前瑞士教授的平均工资最高。这位网友担心,我国现在恐怕还没财力让我们的教授们的工资水平与国际接轨。
目前,如何合理支付科研工作者薪酬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也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敏感问题。曹聪表示,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的话,将有可能导致另一波的人才外流。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