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海林领导课题组在DNA损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高水平国际期刊接连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生物通报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海林研究员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年曾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卫生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灵敏生物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与环境污染物的DNA损伤与修复。近年来汪海林领导课题组在DNA损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高水平国际期刊接连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如何加速细胞培养与分析和蛋白纯化流程,请关注Millipore新产品,索要相关技术资料
DNA损伤是诱发基因突变、癌症发生和发育畸形的关键因素。由于缺少快速、高通量、广谱的筛选与鉴定手段,数目众多的化学品缺乏DNA损伤的毒性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敲除特定抗氧化基因的大肠杆菌增强对DNA损伤的敏感性,发展出一种广谱的细菌传感器,可快速、灵敏地筛选与鉴定过去难以检测的DNA损伤试剂如丙烯醛、卤代苯醌等,显著地拓展了检测范围。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会期刊Anal. Chem.上(2011, DOI/10.1021/ac200426x)。
近年来,他们发展了一种新颖的DNA缠绕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修复酶可识别多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损伤的机制,从而在DNA修复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助于发展有效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措施。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综合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 2009, 106,12849)上。
在DNA加合物分析方面,他们发展的苯并(a)芘加合物分析新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6.6 × 10-21mol,比经典的32P放射性后标记方法提高了5400倍(Anal. Chem., 2009, 81, 10285)。这一方法的发展有望解决长期缺乏测定人体痕量加合物的高灵敏分析技术的难题。另外,研究人员还发展了新颖的DNA甲基化分析(Anal. Chem. 2009, 81, 7885)、金属调节-核酸电泳分离分析(Anal. Chem., 2010, 82, 487)以及荧光粒子计数免疫法(Anal. Chem., 2010, 82, 9901)。
这些前沿性的工作是在他们独立研制的先进的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偏振检测装置上开展的。现已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DNA修饰评价体系,预期在环境与健康、癌症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这一系列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择优项目、中科院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及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的支持。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汪海林
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入选者。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于1994年、1997年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于2000年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卫生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研究助理。2005年9月入选中国科学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已在多个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如Proc. Natl. Acad. Sci. USA,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70篇,SCI他人引用300余次。
研究方向:
1.环境污染物的DNA损伤与修复(重金属,多环芳烃,醛、卤代苯醌等)
2.以DNA加合物作为生物标志物,评价环境致癌物的暴露、人体的敏感性及患癌的危险性
社会任职: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色谱学会理事
承担科研项目:
1.中国科学院“****”择优支持,负责,2007-2010年。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NA加合物检测新方法及其作为环境致癌物生物标记物的应用(项目批准号:20677066),2007-2009年。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灵敏DNA损伤分析装置的研制(项目批准号:20877091),负责,2009-2011年。
4.“973”计划项目: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项目批准号:20621703),参加,2007-2009年。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典型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及生态毒理机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737003),2008-2011年。
6.“973”计划项目:京津渤区域复合污染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及控制修复原理(项目批准号:2007CB407305),参加,2007-2011年。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沿项目):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控制与健康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CB417201),负责,2008-2009年。
8.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DNA损伤单分子偏振成像检测装置研制(项目批准号:YZ200749),主持,2007.10-2010.10。
获奖及荣誉:
1.汪海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7
2.汪海林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二等奖, 1995,1998
3.李萍,邹汉法,齐炼文,孔亮,李会军,汪海林。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复杂体系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建立及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7
4.Wang Hailin, Lu Meiling, Moon-shong Tang, Van Houten Bennet, Weinfeld Michael, Le X. Chris. DNA wrapping on UvrB, mediated by UvrA, is an early event in the damage recognition pathway during E. coli nucleotide excision. The Best Poster Awar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in biomediac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DNA repair and cancer biology. Hangzhou, China, April 16-20, 2008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