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研究组最新文章解析中外心理差异

时间:2011年7月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照中国和荷兰老年人,分析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在两种完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跨文化恒等性,以探讨在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CESD是否具有相同的因素结构并且个体是否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量表的项目。这为使用CESD总分比较中国和荷兰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杂志上。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照中国和荷兰老年人,分析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在两种完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跨文化恒等性,以探讨在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CESD是否具有相同的因素结构并且个体是否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量表的项目。这为使用CESD总分比较中国和荷兰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支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李娟研究员200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负责组建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成人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抑郁情绪的测量工具。以往使用CESD检验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揭示,不同性别、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研究中,CESD总分的平均分是群体差异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老年抑郁情绪的成分是否相同?不同文化背景老年人对抑郁测量工具项目的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是否具有一致性?

这两个问题是决定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平均分差异具有意义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研究者所观察到的CESD分数的差异只有在能够如实反映所要测量概念水平上的差异,而不是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如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避免报告出极端的积极情绪)所导致的反应偏差的条件下才具有意义。尽管以往的研究证实CESD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抑郁情绪测量工具,但是还没有研究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群中,CESD是否以相同的方式测量到了相同的概念,即还没有研究检验CESD跨文化群体的恒等性。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以全国取样的中国(n=4903)和荷兰(n=1903)老年人为被试,检验CESD在两种完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跨文化恒等性,以探讨在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CESD是否具有相同的因素结构并且个体是否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量表的项目。结果显示:1)CESD由躯体症状、抑郁情绪、积极情绪和人际问题四个维度构成的因素结构同时适合于中国老年人和荷兰老年人;2)在项目水平,部分项目的平均数和残差在两个群体中不一致:中国老年人的在两个项目(“感觉和别人一样好”和“感觉自己很失败”)上的平均数高于荷兰老年人,意味着中国老年人对两个项目的认同倾向强于荷兰老年人;中国老年人在三个项目(“感觉抑郁”,“感到害怕”和“别人不喜欢我”)上的残差也高于荷兰老年人,意味着在中国老年人中这些项目预测抑郁情绪的能力要低于荷兰老年人。

这些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和荷兰老年人有着相似的抑郁成分,但是在具体的表达形式和程度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在某些项目上存在着反应偏差)。

该研究为使用CESD总分比较中国和荷兰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支持。但是,在使用CESD某些维度或单个项目比较两国老年人抑郁水平时,所观测到的差异可能是反映偏差所致,在作相应推论时需要谨慎对待。

原文摘要:

Zhang, B., Fokkema, M., Cuijpers, P., Li, J.*, Smits, N., & Beekman, A. (2011).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among Chinese and Dutch Elderly.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11(74), doi:10.1186/1471-2288-11-74.

作者简介:

李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7先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系、英国伦敦学院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老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负责组建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成人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

1.成人认知发展及其脑神经机制研究;

2.老年期认知和抑郁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心理干预;

3.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模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获奖及荣誉
获首届中国老年学奖学术成果奖(2007)、瑞典研究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的访问科学家奖(2001-2002)、英国皇家协会博士后奖学金(2002-2003)、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0)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