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施一公”说说个人的“梦”

时间:2013年5月28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俺以前曾经为饶毅说过事,今天见到施一公的央视事迹,科学网上也有不少热议,政府的宣传力度除了在选院士前加温,也有一种感召海外人士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的意图吧。

广告
   X   

吴云鹏

俺以前曾经为饶毅说过事,今天见到施一公的央视事迹,科学网上也有不少热议,政府的宣传力度除了在选院士前加温,也有一种感召海外人士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的意图吧。

 

比施一公年长一岁,但要早三年上大学,俺是当地高考的头号种子,数学竞赛亚军,化学竞赛的冠军,当年高考化学全省的第二名,俺们的省竞争力是全国最强的之一,所以俺的高中起点可是一点不亚于施一公老师的。

 

在大学临床见习时的梦想其实就是我现在做的一切,教书加医生,不过是阴差阳错到了美国,记得来美国的第一年,在医学院的教学楼下徘徊了许久,心想有一天也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不知走了多少弯路。。。这与施老师的顺利通达就无可比拟了。

 

美国医学门槛对于外国人太过坎坷,这与国内来访问观摩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入门后会立马觉得同行水平高,有被淹窒息的感觉,国内来的在临床上出人头地的极少,与学术研究的情形还是很不一样的,俺一直以为国内的教育偏学术轻实践,在海外表现也是如此,比如高阶管理的就很少。

 

有好几位朋友由教职转向医生,几位都有NIH的独立经费,这不但是收入的问题,还有一个“医学梦”,在国内看起来不可思议,在这边却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实现个人“梦想”,读书时的一位终身教授重入医学门,最后做了一个妇产科医生,以前的博后老板是MD&PHD,全职研究,非常赞叹我重回临床的勇气可嘉,刚入现职时,系里问我有没有兴趣做bench,开Lab,这可不好玩,一旦开实验室,俺就要以施老师为目标了,要想不放弃临床的话,精力和体力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权衡了一下,临床是强项,在东海岸时自我感觉是上百分之五里的,再说也可以搞临床研究,就这样也算实现个人梦吧。

 

无意中见到当年老同学申请重点学科的标书,老同学对自己的临床还是很自信的,只是感叹没有文章加持,说实话临床处理不是头痛感冒那么简单,要不然国内常讽刺西医是“局部医学”而不是中医的“整体医学”呢?

 

俺总觉得国内缺乏亚伯拉罕.佛来克斯纳(AbrahamFlexner)这样的远见卓识的战略人物,美国的医学水平超越欧洲是和整体教育系统的卓越有很大关系的,国内虽然较以前有很大发展,整体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顶层人物的眼光过于偏狭,有研究背景却没有教育和实践的见识,比如我所在的学院的前任副院长,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也许就是平均水平,作为一个教育家却是极为出色的,有许多理念和见识推动整个学院的教学运作,本人是全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十多个成员之一,还是很牛皮的,这样的人在国内很少见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只是社会现实里有没有这样一个圆梦的环境,比如说美国的乔布斯可以饶有兴趣专心去玩他的Apple, IPAD,IPHONE,而不在意是否被评上院士或人大委员,而中国的袁隆平却一直要为院士头衔纠结,也许就是喜欢临床挫折疑难的挑战,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回报,而在另一个环境却要为文章晋升发愁,“施一公”可以实现的梦想,毕竟不是每个人的梦想。。。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2525-693956.html .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