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3年5月3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汪道文 56 心血管疾病内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高血压研究所所长,基因治疗中心主任,曾获得同济医院裘法祖医德风尚奖,中华医学会会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湖北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肿瘤生物学和分子心脏病学
主要研究内皮来源的超激化因子(EET)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血压调节作用和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CYP 羟化酶在高血压发病和血压调节中的作用;高血压的基因治疗;AA-CYP与肿瘤生物学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编委(2005),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副主编,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的发起者、创办人和编委,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中风》(Stroke,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办)杂志审稿人 ;
申请国家专利4项,发表SCI文章近40篇,多次应邀在美国心脏协会(AHA)、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等国际重大会议上介绍研究成果;
1998年至2007年承担863、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在高血压、糖尿病的基因治疗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内皮来源的超激化因子(EET)对血管内皮的保护及促肿瘤生长、转移方面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开展了心脑血管病新危险因素的检测临床研究;率先将原发性醛固酮诊断的新概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建立诊断方法。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肥厚型心肌病可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因此而致猝死的概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新型磁共振显像(MRI)确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因治疗和心血管系统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邬堂春 47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

199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二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在加拿大Laval大学学习分子遗传与发育研究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每年去国外进行合作研究2—3个月,主要研究方向:应答蛋白在环境应激与疾病中的作用。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973项目课题(组长)和中加\中美国际合作等各一项,并与加拿大、美国和德国有较多的科研合作。

1999年10月和2005年5月组织了第二届、第四届应激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国际会议,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国际特邀大会报告多次,现已发表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多篇(为通讯作者),其论文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影响因子大于20的杂志多次引用。现任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细胞应激学会委员,湖北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武汉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会副主委,Cell Stress & Chaperones编委、《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副总编、《卫生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环境与职业医学》、《中国工业医学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