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初步候选人公布,在本次公布的初选候选人中,有12位候选人来自清华大学,7位候选人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有5位科学家入选。
生物通报道: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
在本次公布的初选候选人中,有12位候选人来自清华大学,7位候选人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有5位科学家入选。复旦大学(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也均有4位科学家入选。
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清华大学董晨教授与颜宁教授(最年轻候选人),复旦大学马兰教授,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和屈良鹄教授,北京大学陆林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中科院系统蒋华良研究员,徐涛研究员等均入选。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1 |
马 兰(女) |
58 |
神经生理和药理学 |
复旦大学 |
2 |
王以政 |
59 |
神经生物学 |
军事医学科学院 |
3 |
王 岩 |
55 |
骨外科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4 |
王建安 |
55 |
心血管病学 |
浙江大学 |
5 |
卞修武 |
53 |
医学(病理学) |
第三军医大学 |
6 |
刘奕志 |
54 |
眼科学 |
中山大学 |
7 |
刘耀光 |
63 |
植物遗传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8 |
许瑞明 |
52 |
生物物理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9 |
杨正林 |
51 |
临床遗传学 |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
10 |
何祖华 |
54 |
植物病理与生理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1 |
宋尔卫 |
47 |
肿瘤学 |
中山大学 |
12 |
张 旭 |
54 |
泌尿外科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13 |
张克勤 |
58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云南大学 |
14 |
陆 林 |
50 |
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 |
北京大学 |
15 |
陈化兰(女) |
48 |
兽医学、病毒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16 |
陈晔光 |
52 |
细胞生物学 |
清华大学 |
17 |
季维智 |
67 |
生殖与发育生物学 |
昆明理工大学 |
18 |
屈良鹄 |
63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中山大学 |
19 |
种 康 |
55 |
植物生理学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0 |
顾东风 |
58 |
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21 |
徐安龙 |
54 |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2 |
徐 涛 |
46 |
生物物理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23 |
黄荷凤(女) |
59 |
妇产科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24 |
董 晨 |
49 |
免疫学 |
清华大学 |
25 |
蒋华良 |
52 |
药物科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26 |
谢道昕 |
54 |
植物学 |
清华大学 |
27 |
蔡秀军 |
53 |
外科学(腹部外科) |
浙江大学 |
28 |
樊 嘉 |
59 |
肿瘤学(肝癌基础与临床)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29 |
滕皋军 |
54 |
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 |
东南大学 |
30 |
颜 宁(女) |
39 |
膜蛋白结构生物学 |
清华大学 |
31 |
魏辅文 |
53 |
保护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32 |
瞿 佳 |
61 |
眼科学 |
温州医科大学 |
董晨
教授,博导
1985-1989 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学士
1990-1996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博士
1997-2000 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博士后
2000-2004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2004-2013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终身讲席教授,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
2013-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
科研方向 免疫应答和炎症疾病的机制
研究内容
1. T淋巴细胞分化与功能
2. 细胞因子在炎症中的功能与信号传导
3. 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
颜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09—2000.07 学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0.08—2004.12 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2005.01—2007.09 博士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2007.10—2017.03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
2017.04—2017.05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维持所有物种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跨膜运输蛋白作为位于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功能蛋白维持细胞正常生命过程,并完成诸如信号传导、能量转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理活动,我们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与疾病相关重要膜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
3. 胆固醇代谢调控机理。
马兰教授
博士、复旦大学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药理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学位,《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Neuropharmacology》、《Molecular Pain》、《Neuroscience Bullentin》等学术刊物编委。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2008年度973计划健康科学研究领域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药物成瘾的分子机理。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1000次以上。其中回国后在《Cell》、《Journal of Cell 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900多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自然科学牡丹奖等荣誉。
陆林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在Science、Nat Neurosci、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Nat Commun、Am J Psychiatry和Biol Psychiatr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万余次,其中20余篇文章的单篇引用率超过100次,在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宋尔卫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学科带头人。
宋尔卫于200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以及2002年02月至2004年08月先后在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8月全职回国在中山大学工作,2005年1月被聘任为中山大学研究员。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09年被评为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2010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入选中组部“****”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度“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及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入选201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
宋尔卫主要围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开展研究,在非编码RNA(nc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3篇,其中包括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Science Tran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的论文。这些通讯和第一作者论文总SCI影响因子415分,其中单篇最高39.08分;SCI他引总次数3244次,单篇SCI他引最高739次。研究成果被Science等学术期刊正面引用。他15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5次被邀请作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评选的“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技突破”选为代表成果,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1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Cancer Cell出版的特刊介绍了他的研究工作。此外,他还担任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及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乳腺癌专刊编委;主编了《RNA干扰的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及《小分子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第一,发现miRNA能调控肿瘤起源细胞(T-IC)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成瘤能力等特性,首次揭示了miRNA对肿瘤起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第二,发现趋化因子CCL18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子,并成功分离鉴定了CCL18的功能性受体是6次跨膜的PITPNM3蛋白,区别于传统的7次跨膜趋化因子受体,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第三,应用单链片段抗体技术在动物体内成功靶向导入siRNA,并进一步研制出将抗Her2单链片段抗体与多肽融合蛋白作为载体,实现在荷瘤鼠体内把siRNA选择性导入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成功抑制了肿瘤生长和转移,在动物体内证实了靶向癌细胞导入小分子干扰RNA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行性。中国走出世界顶级RNAi专家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