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 Yuchen Jing、Hua Ye、Shuai Luo 和 Jinjing Wang 在《Diagnostic Path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Description of two cases of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includ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alysis” 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这一罕见恶性肿瘤在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深入了解该疾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提高对 FDCS 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一、研究背景
FDCS 是一种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s)的罕见恶性肿瘤,常出现淋巴或结外播散。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归类为罕见肿瘤,其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具有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1986 年,Monda L 等人首次描述了 FDCS,最初它主要与淋巴结相关,曾被称为网状细胞肉瘤或树突状网状细胞肉瘤。1994 年,Chan 等人记录了首例结外受累的病例。
由于 FDCS 发病率低,组织病理学变化大,导致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这给诊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容易造成诊断延误。而且,FDCS 倾向于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深入研究 FDCS 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机制,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这也正是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两例 FDCS 病例进行分析。在病理分析方面,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检测,以明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在分子遗传学检测上,运用了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通过靶向区域捕获技术检测 1166 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基因重排等遗传改变,从而深入探究 FDCS 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
三、研究结果
- 病例一:一名 31 岁男性,自幼发现右胸壁肿块,近三个月肿块逐渐增大并伴有刺痛感。超声检查发现右腋窝有一不规则肿块。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分析,大体观察可见肿块呈灰白色至灰黄色,质地软至中等硬,有出血和坏死区域,被完整包膜包裹。组织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呈片状和漩涡状排列,细胞形态多样,核异型性明显,有较多核分裂象,间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CD21、CD23、CD123 等多种标志物。NGS 分析发现了三个基因重排:HFM1::BIRC3、ELF4::AIFM1 和 DIP2B::WIF1。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该病例被诊断为 FDCS,且为高级别肿瘤。术后 21 个月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并伴有肺转移,随后开始进行全身化疗。
- 病例二:一名 67 岁女性因左上腹痛就诊,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胰尾部有囊实性肿块,侵犯邻近胃壁和肠道。手术切除胰腺、脾脏并进行胃修复后,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大体观察发现胰腺有两个肿块,质地中等,有坏死区域。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束状和条索状排列,细胞形态多样,核有不同程度的空泡化,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CD21、CD35 等标志物。但 NGS 分析未发现与肉瘤分类或当前诊断指南一致的基因重排。最终确诊为胰体尾部 FDCS 累及脾脏。术后 20 个月发现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
- 临床特征:FDCS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41 - 55 岁为发病高峰,男女均可患病。它主要起源于结外淋巴结(79.4%)和淋巴内区域(15.1%),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区域性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最常受累,也可累及其他部位淋巴结。结外 FDCS 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头颈部、腹部器官等。部分病例会出现胃肠道症状,早期病变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肿瘤大小差异较大,10 - 20% 的病例与 Castleman 病相关,多为透明血管亚型。FDCS 通常病程进展缓慢,但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局部复发率可达 40 - 50%,转移率约为 28%。
- 病理特征
- 大体表现: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呈实性灰棕色。发生在扁桃体、咽喉、皮肤等部位的肿瘤多为小的息肉样或膨胀性肿块,边界清晰;发生在腹腔的肿瘤通常较大,呈肉瘤样,常伴有出血、坏死,可侵犯邻近器官和软组织。
- 显微镜下表现:淋巴结病变的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肿瘤细胞呈束状、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主要为梭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界有时不清,呈合胞体样。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呈空泡状或细分散状,核仁小而明显,有时可见核内假包涵体和多核巨瘤细胞,核分裂象较少。间质中常有不同比例的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免疫组化表现:FDCS 肿瘤细胞表达 FDC 相关抗原 CD21、CD23 和 CD35 中的至少一种,还可表达 D2 - 40、CXCL - 13 等其他标志物,但这些标志物特异性不一。肿瘤细胞通常不表达肌源性标志物、MPO 等。
- 分子遗传学:本研究通过 RNA 杂交捕获结合 NGS 测序,在病例一中发现了 HFM1::BIRC3、ELF4::AIFM1 和 DIP2B::WIF1 三个基因重排。其中,HFM1::BIRC3 编码的蛋白可抑制细胞凋亡,BIRC3 已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被提及,且在 FDCS 中也有相关突变报道。ELF4::AIFM1 和 DIP2B::WIF1 是首次在 FDCS 中发现,可能成为新的分子靶点,但尚未经其他方法验证。此前研究也发现了 FDCS 中存在其他基因的突变和融合,这些基因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
- 鉴别诊断:FDCS 的诊断常面临较高的误诊率,尤其是结外受累的病例。其鉴别诊断包括多种疾病,如交错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二者细胞形态有重叠,但免疫组化结果不同,交错突树突状细胞肉瘤强表达 S100、Vimentin 和 lysozyme,而 FDCS 仅部分表达 S100,且不表达 CD21、CD23、CD35 等;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具有典型的朗格汉斯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发生在皮肤时,肿瘤细胞形态可能与 FDCS 相似,但可通过胞质色素和免疫组化进行区分;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和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等也需要与 FDCS 进行鉴别,主要依据细胞成分、免疫组化结果等进行区分 。
- 治疗和预后:FDCS 一般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但复发较为常见,转移相对较少。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超过 6cm、腹腔受累、细胞异型性明显、增殖指数高和肿瘤内广泛凝固性坏死等,但这些因素可能更适用于腹腔内具有明显核多形性的肿瘤。目前,化疗和放疗对 FDCS 的疗效尚不明确。对于局限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需常规进行监测。对于无法完全切除或复发的病例,可考虑辅助治疗,但辅助治疗的效果仍存在争议。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FDCS 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组织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标志物,这使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有限,常常导致误诊或诊断延迟。本研究通过对两例 FDCS 病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了其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机制、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对 FDCS 的诊断准确性,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发现的新基因重排为进一步探索 FDCS 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然而,这些基因融合尚未经过其他方法验证,后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作用和意义。在鉴别诊断上,明确与多种相似疾病的区分要点,有助于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对于治疗和预后,虽然目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 FDCS 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病例研究和基础研究,以进一步明确 FDCS 的发病机制、优化诊断方法和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