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与后线靶向治疗的演变

时间:2025年2月19日
来源:TRENDS IN Cancer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第一代针对致癌驱动基因(如 EGFR 突变、ALK 融合)的抑制剂存在效力有限、易耐药等问题。新一代抑制剂在疗效、耐受性等方面表现更优,部分已用于一线治疗。此外,还探讨了联合治疗策略,为靶向治疗发展提供思路。

广告
   X   

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

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靶向治疗的崛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往,对于这类癌症患者,治疗手段相对有限,疗效也差强人意。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 NSCLC 存在多种致癌驱动基因,针对这些基因开发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逐渐改变了治疗格局。

第一代靶向抑制剂的困境

第一代抑制剂主要针对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这样的致癌驱动基因。尽管这些抑制剂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它们存在不少问题。在效力方面,第一代抑制剂的效果较为有限,不能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患者容易出现靶向耐药的情况,这使得肿瘤再次进展。另外,它们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弱,对于发生脑转移的患者,颅内治疗效果不佳。例如,针对 EGFR 突变的第一代抑制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肺部肿瘤,但对脑部转移瘤的抑制作用并不理想,患者脑转移灶进展的风险较高。这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第一代靶向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一代靶向抑制剂的优势

为了解决第一代抑制剂的不足,新一代靶向抑制剂应运而生。研发人员在设计新一代抑制剂时,着重考虑了多个关键因素。在全身和颅内疗效方面,新一代抑制剂表现更为出色。它们不仅能更有效地抑制全身肿瘤的生长,还能更好地穿透血脑屏障,对颅内肿瘤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大大降低了脑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在耐受性上,新一代抑制剂也有明显改善,患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新一代抑制剂还能覆盖第一代抑制剂产生的靶向耐药问题,为耐药后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以 ALK 融合阳性的 NSCLC 患者为例,新一代 ALK 抑制剂相较于第一代,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控制颅内病灶方面都有显著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此受益,新一代抑制剂也逐渐被应用于一线治疗。

RET 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特殊意义

RET 融合阳性肺癌是 NSCLC 中的一种特殊亚型。RET 抑制剂的研发历程充分展示了药物选择性对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影响。高选择性的 RET 抑制剂能够精准地作用于 RET 融合蛋白,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与非选择性抑制剂相比,选择性 RET 抑制剂为 RET 融合阳性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也为其他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强调了药物选择性在靶向治疗中的关键地位。

针对耐药基因的联合治疗策略

对于一些对单药抑制剂反应不太理想的致癌基因,比如 KRASG12C,单药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持久、显著的疗效。这时候,深入研究其耐药生物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耐药机制的探索,科学家们可以合理设计联合治疗策略。例如,将针对 KRASG12C的抑制剂与其他作用于不同通路的药物联合使用,从多个角度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进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推动这类靶向药物向一线治疗迈进。这种联合治疗的思路为那些对单药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靶向治疗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随着对 NSCLC 肿瘤生物学和治疗耐药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转移性 NSCLC 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第一代抑制剂的探索,到新一代抑制剂的优化,再到针对耐药基因的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未来,随着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转移性 NSCLC 的靶向治疗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