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转移研究新突破:ctDNA 分析揭示肿瘤克隆进化与预后关系

时间:2025年2月26日
来源:BMC Medicine

编辑推荐:

为探究肿瘤异质性和克隆进化与转移性乳腺癌(MBC)治疗耐药和疾病进展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循环肿瘤 DNA(ctDNA)分析的研究,发现分支进化患者疗效更好,肿瘤克隆进化率(TER)可预测疗效和预后,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依据。

广告
   X   

乳腺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 “头号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2020 年,全球约有 230 万新发病例,像隐藏在黑暗中的 “刺客”,悄无声息地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更令人担忧的是,20% - 30% 的乳腺癌患者在初次诊断或辅助治疗后会出现复发和转移,这一情况导致了约 90% 的乳腺癌相关死亡,5 年生存率仅约 25%。肿瘤的动态进化和异质性就像难以捉摸的 “幽灵”,给乳腺癌的治疗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得医生们在与癌症的战斗中困难重重。以往单一的诊断组织活检难以全面捕捉肿瘤的动态进化特征,多灶和重复活检虽能提升认知,但并发症风险高且具有侵入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循环肿瘤 DNA(ctDNA)作为新兴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凭借微创、可实时动态监测肿瘤异质性等优势,逐渐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成为攻克乳腺癌难题的新希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为了深入剖析肿瘤克隆进化过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开发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新指标,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Medicine期刊上,为乳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收集了多个中心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样本,包括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的患者作为主要队列,以及来自 Geneplus 医学实验室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接着,对患者外周血进行 ctDNA 检测,通过对血浆中循环 DNA 的提取、纯化及测序,分析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利用 PyClone 和 CITUP 软件推断肿瘤的克隆组成并构建克隆进化树,创新性地引入肿瘤克隆进化率(TER)概念,并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各因素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

下面让我们详细看看研究结果:

  • 患者特征和样本信息:训练队列纳入 139 名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中位年龄 45 岁。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激素受体(HR)阳性患者占比 77.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患者占比 28.1% 。
  • ctDNA 检测和动态突变谱:多数患者进行了两轮及以上 ctDNA 检测,基线样本中 92.8% 检测到 ctDNA,T1 时常见突变基因有 TP53、PIK3CA 等,T2 时突变频率增加,前四位突变基因未变但频率上升。
  • 克隆进化分析:多数患者(69.0%)呈现分支进化模式,HR 阳性和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更常见;少数患者(31.0%)为线性进化模式,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更普遍。
  • 克隆进化模式与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对 86 例有 PFS 数据的患者分析,分支进化患者中位 PFS(4.0 个月)长于线性进化患者(2.2 个月);调整临床因素后,分支进化患者疾病进展可能性更低。虽线性进化患者中位 OS(56.3 个月)有数据,但分支进化患者预后趋势更好。
  • TP53 和 PIK3CA 在肿瘤异质性中的作用:分析 86 例患者 PFS 和 46 例患者 OS 数据,发现 TP53 和 PIK3CA 的主干耐药突变对 PFS 和 OS 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 TER 作为主要队列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指标:确定 TER 最佳阈值为 14.15×10⁻⁴,低 TER(TER-L)组患者中位 PFS(4.3 个月)和 OS(21.4 个月)均长于高 TER(TER-H)组,TER 是影响 PFS 和 OS 的因素。
  • TER 和克隆进化模式预测性能的验证:在 267 名患者的验证队列中,TER-L 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 TER-H 组,但克隆进化模式与生存无关联。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意义重大。该研究通过分析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ctDNA,揭示了多次治疗后的基因变化和肿瘤克隆进化情况。分支进化模式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TER 作为新的分子指标,能有效预测治疗疗效和预后,这为 ctDNA 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分子标记提供了有力证据。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为回顾性研究,且仅针对乳腺癌患者,未来还需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及在其他肿瘤类型中的探索。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为乳腺癌的治疗和研究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望在未来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