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纳米材料助力视网膜疾病治疗:突破困境,点亮视觉希望

时间:2025年2月27日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编辑推荐:

为解决视网膜疾病治疗难题,研究人员开展纳米材料在视网膜疾病应用研究,成果或推动临床转化,造福患者。

广告
   X   

视网膜作为人体视觉系统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就像一台精密相机里的感光底片,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从而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这层 “感光底片” 却十分脆弱,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引发各类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使人失明,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目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但这种侵入性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引发感染、眼内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而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也存在各自的问题,如基因治疗中使用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存在免疫原性和包装容量不足的问题,干细胞治疗则面临细胞增殖和分化困难等挑战。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纳米材料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索纳米材料能否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推动视网膜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为众多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期刊上。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构建多种基于纳米材料的眼用纳米滴剂、纳米对比剂、治疗纳米剂等体系,对纳米材料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估;运用纳米材料辅助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光遗传学和视网膜假体等技术,探究其在不同阶段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借助动物模型实验,观察纳米材料在体内的生物分布、安全性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视网膜纳米药物眼用滴剂


研究人员发现,多种纳米材料构建的眼用纳米滴剂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壳聚糖(Chitosan)作为一种天然有机纳米材料,其纳米级眼用滴剂可通过离子力与眼黏膜相互作用,打开上皮细胞膜的细胞紧密连接,从而克服眼部自然防御机制,实现药物的有效渗透。研究表明,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双药递送的渗透增强剂,能显著延长药物在脉络膜和视网膜的保留时间,维持药物的持续释放,展现出协同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菌作用。此外,透明质酸(HA)、肽等天然有机纳米材料以及聚酯、纳米胶束等合成有机纳米材料制成的眼用滴剂,也在提高药物溶解性、延长药物在眼部的保留时间等方面表现出色。这些眼用纳米滴剂为实现非侵入性视网膜治疗提供了可能。


纳米材料基视网膜对比剂


为了提高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纳米材料基视网膜对比剂。金属纳米材料如金纳米材料和磁性纳米材料,以及非金属纳米材料如二氧化硅基纳米材料,在视网膜成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银硫化物纳米颗粒(Ag?S)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组装后,可作为双功能对比剂,同时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比和近红外(NIR)成像效果;超小型金纳米颗粒簇(GNCs)能与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RGD)肽结合,实现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多模态成像和精准监测。这些纳米对比剂为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手段。


纳米材料基视网膜治疗纳米剂


一些纳米材料本身具有治疗视网膜疾病的能力。无机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铈、纳米酶等,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发挥治疗作用。有机纳米材料如纳米囊泡、黑色素类似物等,也在视网膜保护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铈能减轻铁诱导的活性氧(ROS)生成,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活力;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可减轻视网膜炎症、凋亡和血管生成,保护视网膜功能。这些纳米治疗剂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基于视网膜纳米医学的视网膜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策略


在视网膜疾病(RD)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辅助基因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脂质纳米颗粒(LNP)衍生的基因纳米载体可有效将治疗基因递送至视网膜细胞,实现基因编辑和治疗。在疾病进展期,纳米材料辅助的干细胞治疗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构建多种生物材料支架,如基于透明质酸、壳聚糖等的水凝胶和固体聚合物支架,可调节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细胞移植的效果。在疾病晚期,视网膜光遗传学和视网膜假体的研究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纳米材料介导的视网膜光遗传学可通过近红外光激活,实现对视网膜细胞的远程调控;视网膜假体则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和电学性质,直接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恢复部分视觉功能。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纳米材料在视网膜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纳米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药物递送载体,提高药物的疗效,还能作为治疗剂直接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此外,纳米材料在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光遗传学和视网膜假体等方面的应用,为不同阶段的视网膜疾病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纳米材料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生物安全性、长期稳定性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工艺,加强对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以推动纳米材料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转化,真正为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手段。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