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症作为老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患病率高达 28.4%,且常与焦虑症状共病。它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病和死亡风险,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预防抑郁症并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众多,药物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在老年人群中存在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所以非药物干预更受青睐。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老年人存在认知衰退、共病以及对心理健康治疗的低需求或抵触情绪等因素,CBT 的效果在老年人群中大打折扣。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应运而生,它结合了正念冥想和 CBT 的元素,旨在帮助个体摆脱反复思考的习惯模式,预防抑郁症复发。近年来,MBCT 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因其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正念教师指导,可及性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社工群体,社工具备促进个体和社区福祉的知识与技能,若能参与 MBCT 的实施,有望提高其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国立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年龄调整的 MBCT 对有抑郁症状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研究方法
- 研究设计与参与者:本研究是一项三臂非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者为来自香港五个社区老年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的 112 名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存在轻度及以上抑郁症状(PHQ-9 评分≥5),且无严重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沟通困难等问题。参与者被分为三组:正念教师主导的 8 周年龄调整 MBCT 组(教师主导组)、社工与正念教师共同主导的 8 周年龄调整 MBCT 组(社工 / 教师共同主导组)、接受常规服务(主要是 CBT 和行为激活疗法)的对照组1。
- 干预措施:年龄调整的 MBCT 在标准 MBCT 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修改,如缩短课程时长、取消全天静修、将正念伸展运动替换为正念坐禅等,并根据老年人特点调整了措辞和示例,以粤语授课。教师主导组由认证正念教师授课,社工 / 教师共同主导组中社工和正念教师各承担 50% 的教学任务,且社工在授课前接受了相关培训34。
- 评估指标与数据分析:在基线(T0)、干预后(T1)和干预后四周(T2)三个时间点,通过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感知压力量表(PSS)和五因素正念问卷简表(FFMQ-SF)等自评问卷,评估参与者的抑郁、焦虑、压力和正念水平。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各组间结果变量的变化25。
研究结果
- 基线特征:三组参与者在基线时的年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压力和正念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保证了研究的可比性6。
- 干预效果比较: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年龄调整的 MBCT 干预组(教师主导组和社工 / 教师共同主导组)在干预后抑郁症状和压力显著降低,正念非反应性显著增加。在焦虑症状方面,虽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参与者在 MBCT 干预后焦虑水平也有所下降。在整体正念水平上,只有教育程度对其有显著影响。在正念的各个维度中,仅非反应性维度在时间和组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表明 MBCT 干预在提高非反应性方面效果显著78。
- 不同主导方式效果对比:教师主导组和社工 / 教师共同主导组在改善心理健康结果和正念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过,在 T1 时,社工 / 教师共同主导组在 “描述” 维度上的改善程度优于教师主导组91010。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年龄调整的 MBCT 在改善有抑郁症状老年人的抑郁和压力症状、提高正念非反应性方面效果显著,且社工参与主导的 MBCT 与正念教师单独主导的效果相当。这一结果支持了将 MBCT 部分任务转移给经过培训的社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高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的可及性提供了新途径。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实际操作的限制,研究未进行随机化分组;对 MBCT 的修改可能影响了其对其他正念维度和焦虑症状的效果;干预内容的调整可能未充分反映老年人的需求;社工在正念方面经验不足,限制了对其参与 MBCT 潜力的探索。
尽管如此,该研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社工独立主导低强度 MBCT 的可行性,开发更适合老年人的材料,融入文化相关内容,并研究社工主导的年龄调整 MBCT 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改善的关系。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考虑培训社工提供低强度心理健康干预,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成果为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更多老年人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