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的miRNA-mRNA调控模块,为抗病育种提供新契机

时间:2025年3月3日
来源:BMC Genomics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对水稻抗、感细菌性条斑病(BLS)品种进行测序,鉴定出相关 miRNA - mRNA 模块,为抗病育种提供资源。

广告
   X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数十亿人口。然而,它却时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细菌性条斑病(BLS)就是一个让稻农们头疼不已的 “狠角色”。这种由稻黄单胞菌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引起的病害,会悄无声息地感染水稻叶片,一旦发病,轻则让水稻减产 10%,重则减产超 40%,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虽然是长度较短的非编码 RNA,却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各种胁迫的响应。在水稻与病害斗争的过程中,miRNAs 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目前人们对于调控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的 miRNAs 了解还十分有限,尤其是 miRNA - 靶 mRNA 的调控机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江西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精心挑选了对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 Dular 和高度易感的品种 9311,运用 miRNA 测序、降解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深入挖掘其中的奥秘。


研究人员首先对这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菌接种实验。结果发现,Dular 品种展现出明显的抗性,而 9311 品种则表现出易感特性,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比基础。


接着,在 miRNA 测序环节,研究人员对不同时间点的水稻叶片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在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水稻体内的 miRNAs 表达主要呈现下调趋势。在抗性品种 Dular 中,有 19 个 miRNAs 在接种后 12 小时和 24 小时均显著下调;而在易感品种 9311 中,有 9 个 miRNAs 在相同时间点显著上调 。这些差异表达的 miRNAs(DEMs)极有可能在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或易感性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 miRNAs 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降解组测序,以确定 miRNAs 的靶基因。他们共鉴定出 9505 个对应 505 个 miRNAs 的靶基因,经过筛选后得到 330 个靶基因对应 130 个 miRNAs。通过对这些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抗性品种 Dular 中,miRNAs 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冷响应、真菌响应、光合电子传递等生物过程以及光合作用、核质运输等通路;在易感品种 9311 中,靶基因则主要富集在激素响应、生长素激活信号传导等过程以及植物 - 病原体相互作用、卟啉代谢等通路。这表明参与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的 miRNAs 的 mRNA 靶标与信号转导、激素调节等关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


随后,研究人员又对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分析,他们发现了大量在感染后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在抗性品种和易感品种中,分别有许多基因在感染后发生上调或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后发现,它们主要参与氧化解毒、对细菌感染的防御等过程以及植物 - 病原体相互作用等通路,这意味着细菌性条斑病感染会触发水稻体内多个应激反应信号通路,激活防御机制。


最后,研究人员整合了多种测序数据,构建了 miRNA - mRNA 调控网络。他们发现了 27 个在感染后表达呈负相关的 miRNA - mRNA 对,其中 23 个模块可能参与增强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而另外 4 个与 miR169a 相关的模块则可能与水稻的易感性有关。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上,为我们理解水稻抵御细菌性条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培育具有更强抗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测序技术,包括 miRNA 测序、转录组测序和降解组测序,通过对不同样本的测序获取基因表达信息;二是生物信息分析,利用多种数据库和分析方法,如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挖掘,确定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三是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用于验证测序数据的准确性,随机选取部分 miRNAs 和基因进行 qPCR 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相符。


总的来说,该研究成功鉴定出了与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相关的 miRNA - mRNA 调控模块,构建了调控网络。不过,目前对于这些模块在水稻抗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科研人员有望基于这些发现,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精准调控水稻的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优质、更抗病的水稻品种,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希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