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诱导的肌肉损伤(EIMD)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运动科学与健康医学的交叉领域,运动诱导的肌肉损伤(Exercise - 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近年来,EIMD 对平衡能力的作用备受关注,这不仅关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更与大众运动安全、康复治疗等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相关研究展开全面综述,深入剖析 EIMD 与平衡能力之间的联系。
研究目的
本次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深入探究运动诱导的肌肉损伤(EIMD)对平衡能力表现的影响。平衡能力是人体维持身体稳定、完成各种动作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还是体育竞技项目,都离不开良好的平衡能力。而 EIMD 在各类运动场景中较为常见,明确其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以及康复治疗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肌肉损伤实验方案实施后 24 小时和 48 小时的总体平衡表现,以及在前后方向、内外侧方向、稳定和不稳定状态这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平衡表现进行评估,通过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和相关的 P 值来量化分析结果。同时,对间接反映肌肉损伤的标志物进行分析,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of Muscle Soreness,DOMS) 。当某一结果测量的效应点数少于 5 个时,不进行荟萃分析,而是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进行报告。
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概况
研究最终纳入了 7 项研究用于森林图分析,这些研究的效应点数在 6 - 11 组之间。森林图是荟萃分析中常用的展示工具,能直观呈现各项研究的效应量及整体合并效应,为综合评估提供清晰依据。
平衡能力变化
从整体平衡能力来看,运动后 24 小时和 48 小时,总体平衡以及在稳定和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均受到损害(P<0.001) 。通过 SMD 值对比发现,不稳定状态下平衡能力的衰减更为明显。这意味着在不稳定的运动环境或日常活动中,如在不平坦路面行走、进行瑜伽或体操等需要维持复杂平衡姿势的运动时,当机体发生 EIMD 后,平衡能力下降幅度更大,更易出现身体失衡的情况。
在前后方向和内外侧方向的平衡能力方面,定性数据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这两个方向的平衡能力均受到损害,而其他研究则显示无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运动水平、肌肉类型等)、运动损伤方案的不同(运动强度、运动类型、持续时间等)以及测量方法和时间点的选择有关。
肌肉损伤标志物及肌肉性能变化
在肌肉损伤标志物方面,CK 和 DOMS 在运动后显著增加。CK 是反映肌肉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表明肌肉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 CK 释放入血。DOMS 则是 EIMD 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运动后一段时间出现的肌肉疼痛、僵硬感。同时,所有条件下,运动后 24 小时和 48 小时肌肉性能均受到损害(P<0.001) 。这说明 EIMD 不仅引发肌肉损伤的生理和主观症状,还切实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进而间接影响平衡能力。
研究结论
综合研究结果,当 EIMD 标志物升高时,平衡能力会受到损害,且在不稳定状态下这种损害更为严重。然而,目前关于 EIMD 对前后方向和内外侧方向平衡能力的影响尚未明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此,在 EIMD 发生期间,尤其是处于不稳定环境时,应格外谨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摔倒风险。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前,应充分评估自身肌肉状态,避免在肌肉可能存在损伤的情况下进行高难度、高风险的动作;普通人在运动健身过程中,若出现肌肉酸痛等疑似 EIMD 症状,在不稳定环境中活动时要提高警惕,如行走在湿滑路面、上下楼梯时,可借助扶手等辅助设施,确保自身安全。在康复治疗领域,医生和治疗师也应充分考虑 EIMD 对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的同时,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等二次损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明确 EIMD 影响平衡能力的具体机制,为运动科学、健康医学等领域提供更精准、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