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成人缺铁性贫血研究进展

时间:2025年3月31日
来源:JAMA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全球范围内缺铁(ID)及缺铁性贫血(IDA)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文章指出ID(定义为铁储备减少伴/不伴贫血)影响全球20亿人,IDA(血红蛋白降低伴铁储备不足)影响12亿人。重点分析了疲劳、异食癖(pica)、不宁腿综合征(RLS)等典型症状,强调血清铁蛋白(<30 ng/mL)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的诊断价值,并提出口服铁剂为首选治疗方案,静脉补铁适用于吸收障碍(如炎症性肠病IBD)或特殊人群(妊娠中晚期)。

广告
   X   

Abstract

全球约20亿人受绝对性缺铁(ID)影响,其中12亿人发展为缺铁性贫血(IDA)。美国成人ID患病率达14%,IDA患者超1000万。非贫血性ID可无症状,但32%-40%患者出现不宁腿综合征(RLS),40%-50%表现异食癖(pica)。症状谱与年龄、共病(如慢性肾病CKD、心力衰竭HF)及缺铁进展速度密切相关。

Observations

病理进程 ID进展呈阶梯式:铁储备耗尽(血清铁蛋白<30 ng/mL)→红细胞生成受限(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血红蛋白合成障碍(IDA)。妊娠晚期妇女ID发生率高达84%,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达13%-90%。

核心机制
主要病因包括:失血(月经/消化道)、吸收障碍(萎缩性胃炎/乳糜泻/减重手术)、膳食摄入不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可加重风险。慢性炎症状态(如CKD、癌症)通过铁调素(hepcidin)通路抑制铁吸收。

诊断策略
推荐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特异性标记)与TSAT(功能状态指标)。需警惕炎症状态下铁蛋白假性升高(CKD患者临界值建议<100 ng/mL)。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仍是一线方案,但胃肠副作用发生率达40%。静脉铁剂(如羧基麦芽糖铁)适用于:①口服不耐受 ②持续失血 ③特定慢性病(HF伴左室射血分数<45%)。妊娠中晚期静脉补铁可显著改善胎儿结局。未来研究需关注新型铁调素调节剂在慢性病相关性贫血中的应用潜力。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