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体伤口大肠杆菌形态变异之谜:为感染治疗点亮新希望
时间:2025年4月1日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大肠杆菌(E. coli)在感染治疗中面临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人体伤口定植大肠杆菌形态变异性的研究。从一名患者身上分离出光滑型和黏液型两种菌株,二者基因相似但对抗生素耐药。该研究为感染管理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人体微观的细菌世界里,大肠杆菌(E. coli)可谓是个 “多面手”。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体肠道中,多数时候相安无事,但一旦条件改变,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致病 “元凶”。其多样的菌落形态,如光滑型、黏液型等,不仅对应着不同的感染能力,还与抗生素耐药性紧密相关。在以往的认知里,虽然知道大肠杆菌能引发各类感染,可对于同一名患者体内同时存在不同形态大肠杆菌菌株的情况了解甚少,这给感染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启了一场探索之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上。
研究人员运用了全基因组测序(WGS)和药敏试验等关键技术。其中,全基因组测序用于分析不同菌株的基因差异;药敏试验则检测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样本来源于一位 70 岁腿部有伤口且肺部感染的女性患者,从其伤口渗出液、痰液和直肠拭子中采集样本进行研究。
病例介绍:研究人员从患者伤口渗出液中分离出光滑型和黏液型两种大肠杆菌菌株,痰液中分离出黏液型菌株,直肠拭子中分离出光滑型菌株。通过检测,发现患者伤口有炎症,实验室检查显示 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 - 6(IL-6)升高。经过静脉注射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治疗和日常伤口护理,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伤口最终愈合。
讨论:研究表明,黏液型菌株可能是肺部感染的 “罪魁祸首”,它具有高毒力且能抵抗免疫防御;光滑型菌株虽定植于肠道却未引发胃肠道症状。两种菌株都对 β- 内酰胺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给治疗带来麻烦。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种菌株基因同源,但黏液型菌株的 igaA 基因存在四氨基酸缺失,这可能影响细菌的毒力和形态。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揭示了大肠杆菌在同一宿主内的表型可塑性,即大肠杆菌能在宿主环境中快速变换形态,这对感染管理和抗生素治疗反应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还为深入了解大肠杆菌形态变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有望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指明方向。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时,不能只关注单一菌株,而要综合考虑多种菌株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大肠杆菌表型变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感染,保障人类健康。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