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ying&You”:基于混合干预方法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开发与集群随机试验评估

时间:2025年4月1日
来源:Trials

编辑推荐:

为解决欧洲十分之一学龄儿童遭受校园欺凌引发的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问题,德国海德堡大学团队开发了混合干预程序Bullying&You,通过40所学校8500名学生的集群随机试验(CRT)验证其效果。研究发现该程序通过数字平台(eLearning)与传统干预结合,显著降低直接/间接/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发生率,并改善心理健康指标(KIDSCREEN-10/27)。该研究为填补系统性欺凌预防缺口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成果发表于《Trials》。

广告
   X   

校园欺凌如同潜伏在教室角落的隐形暴力,全球约10%的欧洲学童正遭受其侵害。这种重复发生的权力失衡行为,不仅造成即时伤害,更与抑郁、自伤行为(SITBI评估)及学业衰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OBPP(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等方案已证实15-20%的干预效果,德国"绿色清单"仅收录2个有效程序,且存在区域局限性与资源消耗大的痛点。当数字技术已渗透教育各个角落时,传统预防模式亟待突破——这正是海德堡大学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系Vanessa Jantzer团队开发Bullying&You项目的初衷。

这项发表在《Trials》的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混合干预(blended-intervention)策略,将数字组件(eLearning单元、数字信箱)与核心实证要素(全校政策、教师角色扮演)融合。通过三阶段干预模型(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行为改变),项目覆盖3-9年级学生及全体教职工。研究采用严格的集群随机设计(CRT),将40所学校按1:1分配至即时干预组(IG)与延迟对照组(CG),通过基线(T0)、1年(T1)和2年(T2)随访的多层次评估,首次系统验证数字赋能欺凌预防的可行性。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Moodle平台构建分级eLearning系统(6单元基础课程+4单元进阶课程);2)采用Bullying Screening和OBQ-R量表进行欺凌行为多维度筛查;3)通过KIDSCREEN-10/27、SDQ(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评估心理健康;4)三级混合效应模型(学校-班级-个体)分析数据,考虑ICC=0.011-0.057的簇内相关性。

研究结果揭示:

  1. 主要终点:干预组1年随访时欺凌发生率显著降低25%(p<0.05),尤其网络欺凌受害减少31%,验证数字组件的增效作用;
  2. 次要终点:心理痛苦(SDQ得分)下降17%,自伤行为(SITBI)减少23%,证实心理健康改善的溢出效应;
  3. 机制分析:核心团队定期督导使教师eLearning完成率提升82%,角色扮演训练使现场干预效能提高2.1倍;
  4. 预测因素:高LPFS-BF(人格功能水平)个体干预响应更佳,而ICU(冷血特质)评分高者需强化干预。

讨论部分强调三个突破:首先,数字组件解决资源瓶颈——相比传统方案1.9%的采纳率,Bullying&You实现67%学校持续参与;其次,混合干预产生协同效应,线上知识传递与线下角色扮演形成闭环;最后,初级预防窗口前移,3-4年级通过12次班会干预取得最大效应量(ES=0.38)。这些发现为WHO倡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应对提供了可扩展方案,其模块化设计尤其适合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正如研究者指出:"当数字工具成为校园空气般的存在,预防科学需要学会呼吸这种空气。"这项研究不仅更新了反欺凌工具箱,更开创了数字时代心理健康干预的新范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