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骨科感染病原体检测耗时长、传统培养法漏检率高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团队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mPCR-CE)技术的诊断效能。研究纳入1285份骨科样本,发现mPCR-CE与传统方法(RCM)总体符合率达81.32%,对MRSA和ESBLs等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显著优于培养法,可将检测时间从77.88小时缩短至4-6小时,为临床快速精准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骨科感染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从简单的伤口感染到复杂的假体周围感染,这些疾病往往病程漫长、复发率高,甚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骨不连。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需要3-5天才能出结果,而在此期间医生只能凭经验使用抗生素,这不仅增加了细菌耐药风险,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成为临床迫切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系统评估了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mPCR-CE)技术在骨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这项研究针对传统培养法(RCM)的局限性,探索了一种能在4-6小时内完成病原体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的新方法,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
研究采用了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了2023年5月至11月期间739名骨科患者的1285份样本,包括穿刺液、关节液、假体组织等多种类型。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使用自动化核酸提取仪进行DNA提取;2) 采用可同时检测45种细菌、7种真菌、3种非典型菌和9种耐药基因的多重PCR体系;3) 通过毛细管电泳平台实现快速检测;4) 以传统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验证。
研究结果部分,"基本患者数据"显示,患者中位年龄57岁,以创伤(35%)和脊柱疾病(26.7%)为主,合并糖尿病(10.6%)等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菌株分布与主要致病菌"部分发现,mPCR-CE的总检出率(35.91%)显著高于RCM(29.87%),尤其对无菌体液如脑脊液的检出率从5.56%提升至22.22%。"回顾性研究组总体一致性"数据显示,两种方法总体符合率达81.32%,其中mPCR-CE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优势明显,如MRSA检出率(29.10%)远超培养法(4.85%)。
"耐药性分布"部分特别值得关注,mPCR-CE对9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率(54.85%)是培养法(19.4%)的2.8倍,尤其对mecA(MRSA标志基因)和CTX-M(ESBLs标志基因)的检测更为敏感。"病例分析"中,一例膝关节假体感染患者经mPCR-CE快速检出烟曲霉,而培养结果为阴性,充分展现了该技术对已使用抗生素患者的诊断价值。
在讨论部分,研究者指出mPCR-CE具有三大临床优势:一是检测速度快,将平均报告时间从77.88小时缩短至6小时;二是覆盖范围广,能检测难培养的厌氧菌、非典型病原体及耐药基因;三是灵敏度高,对使用抗生素后的样本仍保持良好检出率。不过该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不能定量检测细菌载量,对生物膜相关病原体的检测谱有待扩展。
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重大,为骨科感染提供了全新的诊断路径。特别是在我国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mPCR-CE技术能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原体和耐药机制,实现精准用药。研究团队建议将该技术作为筛查工具,与培养法互补使用,共同提高感染诊疗水平。未来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其在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面的实际价值,并不断优化检测靶标以适应临床需求。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