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韩国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的影响: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 —— 洞察危机下的公共卫生挑战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5年4月9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编辑推荐:

为探究新冠疫情对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OHCA)特征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 2016 - 2022 年韩国相关数据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疫情期间中毒类型改变,旁观者心肺复苏(CPR)率上升但生存率下降。这为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依据128

广告
   X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医疗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这一特殊病症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与心源性院外心脏骤停不同,它受患者意图、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且在不同地区,其引发因素和特点存在差异 。此前,虽有研究关注疫情对各类医疗状况的影响,但针对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的研究却存在空白。为填补这一空白,韩国忠南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新冠疫情对韩国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特征、治疗和结局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韩国疾病控制与预防机构管理的院外心脏骤停监测(OHCAS)数据库中的数据。将 2016 - 2019 年设定为疫情前时期,2020 - 2022 年设定为疫情时期,选取年龄≥19 岁的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成年患者数据进行研究 。研究收集了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位置、是否被目击、是否进行旁观者心肺复苏、初始心律、从急救医疗服务(EMS)呼叫到医院到达的时间以及院前和院内恢复自主循环(ROSC)等变量 。主要观察指标为出院生存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 ROSC 和良好的神经学结局(脑功能分类(CPC)评分 1 或 2)。研究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19 和 R 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t 检验、卡方检验或 Fisher 精确检验、多变量逻辑回归以及分段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患者基线特征:研究共纳入 2496 例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其中疫情前 1506 例,疫情期间 990 例。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非中毒性患者更年轻,被目击的比例和院前 ROSC 率更低,良好神经学结局的频率也更低3
疫情前后院外心脏骤停特征对比:疫情期间,男性比例无显著变化,患者年龄略低于疫情前。旁观者心肺复苏率显著上升,救护车骤停频率增加,但院前 ROSC 率和出院生存率无显著差异4
疫情前后中毒物质对比:疫情期间,不明药物和生物物质、有机溶剂和卤代烃、酒精导致的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病例增加,而农药相关病例减少5
结局预测因素:多变量分析显示,院前 ROSC 是生存和良好神经学结局的最强预测因素。男性、年龄较大、在家中发生心脏骤停与较差的结局相关,而目击心脏骤停可提高生存率。疫情显著降低了生存率6
逐年分段分析:疫情期间,除 2020 年生存率显著低于 2016 年外,其他年份生存率与疫情前无显著差异。良好神经学结局在大多数年份无显著差异7
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显著影响了中毒性院外心脏骤停的特征和临床结局。疫情期间,酒精、有机溶剂和不明药物相关中毒病例增加,这可能与社会隔离、心理健康问题、物质使用增加和医疗服务受限有关 。2020 年生存率显著下降,随后几年有所改善,这体现了紧急医疗系统的弹性。院前 ROSC 和目击心脏骤停是生存的最强预测因素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缺乏中毒物质详细信息、研究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直接测量疫情导致的医疗干预延迟的影响以及疫情不同阶段医疗政策和病毒负担变化可能影响结果等 。尽管如此,该研究为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调应优先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预防物质滥用、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并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管,以应对疫情等重大危机带来的挑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