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流感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呼吸道感染 “元凶”。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北非、西南欧和东南亚等地,它的阳性感染率居高不下。就拿泰国来说,每年流感都会来 “闹两回”,雨季和冬季是它肆虐的高峰时段。流感带来的症状轻重不一,从轻微的呼吸道不适到严重的肺炎都有,尤其盯上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给他们带来高并发症风险和住院率。
虽然抗病毒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不错的效果,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还是让人揪心:每年流感大流行都会导致约 300 - 500 万例严重疾病,30 - 50 万人死亡。这不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在心理层面影响着人们。所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流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血凝抑制试验(HAI)滴度是衡量人体对流感免疫反应和保护力的重要指标,血清保护(HAI 滴度≥1:40 )和血清转化(滴度升高四倍以上且达到血清保护滴度)常用来描述人群对特定流感病毒株的易感性。按照泰国传染病协会的建议,每年 4 - 5 月接种常规灭活流感疫苗,能帮助普通大众预防流感并减轻症状。
可对于狼疮患者这类高风险人群,情况却不太乐观。他们的免疫系统本就处于失调状态,体内的 CD4 T 细胞功能还会随着时间下降,这使得疫苗的保护效果大打折扣。此前,虽然也有不少研究想提高高风险患者的抗体反应,尝试了皮内注射、增加疫苗抗原剂量、打加强针等方法,但对于狼疮患者最佳的免疫接种策略,一直没有定论。而且,过往研究还存在不少 “漏洞”,比如之前接种流感疫苗的经历会干扰研究结果,不同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差异也会影响 HAI 结果的准确性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找到更适合狼疮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方案,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拉玛蒂波迪医院(Ramathibodi Hospital)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随机对照试验。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研究人员在 2021 年 3 月到 2022 年 5 月期间,对拉玛蒂波迪医院的狼疮门诊患者进行了筛选。他们专门挑出 18 - 65 岁的患者,排除了怀孕、患有癌症、HIV 阳性、有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史等不适合参与研究的人群。剩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分成高免疫抑制(HI)和低免疫抑制(LI)两组,再通过计算机随机分配,让他们分别接受加强剂量(BD)或标准剂量(SD)的四价灭活流感疫苗注射。
为了全面评估疫苗效果,研究人员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 HAI 分析。在接种疫苗前(T0)、第一次注射后 4 周(T1) 以及接受 BD 的患者第二次注射后 4 周(T2),都仔细检测了 HAI 滴度。同时,他们还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流感感染症状,记录所有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
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中用到了几种关键技术方法:一是根据 2019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 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的 SLE 分类标准筛选狼疮患者;二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AI)来检测抗体反应,具体操作是先处理血清样本,去除非特异性抑制剂和凝集素,再与病毒抗原反应,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确定 HAI 滴度;三是通过对患者详细的随访记录,依据严格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对流感感染进行分类诊断 。
下面来看看研究都有哪些重要结果:
- 患者特征:研究开始时,339 名患者接受了筛选,最终 128 人入组。完成研究的患者中,HI 组和 LI 组大多是女性,SLEDAI - 2K 评分大多为 4,组间没有显著差异。HI 组患者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最多达 5 种,LI 组最多用 2 种,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泼尼松龙。此外,基线时 LI 组和 HI 组分别有 16.4% 和 31.5% 的患者破伤风皮肤试验(TST)呈阴性,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血清保护:在 HI 组,T0 时 SD 和 BD 在 H1N1 和 B/Vic 株的血清保护率没有明显差异。LI 组在 H1N1 和 H3N2/Hongkong 株上也有类似情况。LI 组在 T0 时,各流感株的总体血清保护率在 74.5% - 93.1% 之间。接种疫苗后,SD 组和 BD 组在 T1 时血清保护率都有所上升,但 LI 组在 T2 时没有额外增加,HI 组仅 H1N1 和 B/Victoria 株在 T2 时血清保护率有所上升。
- 血清转化:LI 组在 T1 时所有流感株都出现了血清转化,T2 时 H3N2/Hongkong 株血清转化率显著升高,其他株虽有增加但不显著。HI 组在 T1 时所有株也都发生血清转化,T2 时 H3N2/Hongkong 株血清转化率显著上升,其他株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而且,TST 结果与血清转化在所有流感株中都没有显著关联。
- HAI 滴度≥1:160:在 LI 组,SD 接种后达到 HAI≥1:160 滴度的比例在 81.8% - 85.5% 之间,BD 接种后部分株比例更高,如 H3N2/Hongkong 和 H3N2/Cambodia 株达到 100% 。HI 组也有类似趋势,仅 B/Yamagata 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第二次接种疫苗后,HI 组和 LI 组针对 H3N2/Hongkong 和 B/Yamagata 株的平均 HAI 滴度都有所上升。
- 流感感染率和不良事件:整个研究期间,只有 1 名 LI 组接受 SD 的患者确诊感染流感,还有一些患者出现流感样疾病或急性呼吸道感染,但都没有人因流感住院或发展为严重肺炎。而且,两组都没有出现全身性不良事件,仅 17.4% 的患者出现 1 级注射部位反应,组间无差异。
综合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发现,虽然标准剂量的流感疫苗能让狼疮患者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但仍有约 25% 的患者 HAI 滴度达不到 1:160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还面临感染风险。而加强剂量(BD)方案在一些菌株上能带来更好的免疫反应,尤其是 HI 组患者,血清转化率有所提高。不过,在流感感染发生率方面,SD 和 BD 方案并没有明显的临床差异。
从安全性角度来看,BD 方案在研究期间没有增加不良事件或狼疮疾病活动度。这项研究的一大亮点是根据免疫抑制治疗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更贴近真实情况。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受 COVID - 19 疫情影响,部分患者 HAI 评估偏离原计划;研究涉及两个日历年,使用了不同的 H3N2 菌株;部分患者随访间隔不一致;没有评估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泰国人在疫情期间普遍戴口罩,可能影响了流感感染的真实发生率;也没有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狼疮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研究,但它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让我们朝着更精准、更有效的流感防控目标又前进了一些。未来,研究人员可以针对这些不足继续探索,为狼疮患者找到更理想的流感疫苗接种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流感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