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去棕榈酰化酶实现蛋白质定位与功能的精准调控

时间:2025年4月14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为破解蛋白质S-棕榈酰化(S-palmitoylation)动态调控难题,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开发了化学遗传学(FacePalm)和光遗传学(opto-depalm)诱导的工程化去棕榈酰化酶,可时空特异性地操纵Cavβ2A、KChIP2等靶蛋白的膜定位,揭示神经元兴奋性双向调控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广告
   X   

蛋白质的S-棕榈酰化是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通过将16碳棕榈酸连接到半胱氨酸残基上,调控蛋白质的膜定位、稳定性和功能。这种动态修饰由锌指蛋白酰基转移酶(zDHHC)和去棕榈酰化酶(如Abhd17家族)共同调控,涉及超过5000种蛋白质,包括离子通道、G蛋白和突触蛋白等关键功能分子。然而,现有调控手段存在明显局限:小选择性差且具有细胞毒性;基因敲除方法缺乏时空特异性;天然酶对底物的选择性不足。这些限制严重阻碍了对棕榈酰化生理功能的深入解析,也制约了相关疾病的治疗开发。

为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哥伦比亚大学Manu Ben-Johny团队设计了一套创新的工程化去棕榈酰化酶系统。研究将Abhd17酶拆分为N端定位结构域和C端催化结构域,分别融合化学诱导(FKBP/FRB)或光控(eMagA/eMagB)二聚化元件,创建了FacePalm和opto-depalm工具包。通过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共聚焦显微成像、全细胞膜片钳和酰基树脂辅助捕获(Acyl-RAC)等技术,系统验证了这些工具在时空精度和底物选择性方面的突破性性能。

研究首先证实化学诱导的FacePalm-17C能特异性去除Cavβ2A亚基的棕榈酰化修饰,导致其从质膜向胞质重分布,并通过电生理记录显示这显著增强Cav2.2钙通道的失活特性。该策略可推广至Abhd17家族所有亚型(FacePalm-17A/B/C),并能调控KChIP2、Lyn激酶和致癌蛋白NRas等多种底物。光控版本opto-depalm则实现了分钟级可逆调控,蓝光照射60分钟使Cavβ2A去棕榈酰化,黑暗条件下180分钟内完全恢复。

通过添加亚细胞定位信号肽,研究人员实现了细胞器特异性的去棕榈酰化操作。早期内体靶向的FacePalm对Cavβ2A的调控效率最高,而ER靶向版本几乎无效,揭示不同细胞区室对棕榈酰化循环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更巧妙的是,团队构建了Erk信号响应的反馈回路dePalm-er:当致癌突变体NRas(Q61K)过度激活MAPK通路时,该工具选择性去棕榈酰化NRas,使其滞留在高尔基体而丧失促癌活性。

为提升靶向特异性,研究开发了纳米抗体介导的FacePalm-it系统。将YFP或Cavβ2A特异性纳米抗体与Abhd17催化域融合,实现了对KChIP2或Cavβ2A的选择性调控,而对其共表达的伴侣蛋白毫无影响。在神经元中,不同FacePalm亚型展现出截然相反的生理效应:FacePalm-17B增加动作电位发放频率,而FacePalm-17C则降低兴奋性。通过PSD95特异性FingR引导的去棕榈酰化,还能选择性消除突触后致密区的PSD95簇而不影响神经元基本电活动。

这项研究建立了迄今最完善的蛋白质去棕榈酰化调控工具包,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时间控制(化学/光遗传诱导)、空间控制(亚细胞靶向)和底物特异性(纳米抗体引导)。这些工具不仅为解析棕榈酰化在离子通道调控、突触可塑性和肿瘤发生中的精确作用机制提供了关键手段,更开辟了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癌症等疾病的新途径——通过设计疾病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的"智能"去棕榈酰化酶,实现病理状态的精准矫正。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标志着蛋白质脂质修饰研究进入了可编程调控的新时代。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