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甲状腺结节诊断中"意义未明的非典型性(AUS)"分类模糊性问题,研究人员通过核评分(NS)系统、韩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K-TIRADS)及BRAF V600E突变检测,对118例AUS病例进行亚分类研究。发现AUS-核非典型(AUS-N)恶性风险达78.1%,显著高于AUS-其他非典型(AUS-O)的27.3%,其中BRAF V600E突变对AUS-N恶性预测特异性达81-86.5%。该研究为2023版TBSRTC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2023版Bethesda甲状腺细胞病理报告系统(TBSRTC)对"意义未明的非典型性"(AUS)进行了革命性细分,将其精准拆分为核非典型(AUS-N)和其他非典型(AUS-O)两大阵营。研究者们如同细胞侦探,运用核评分(NS)系统这把"标尺"丈量细胞核的异常特征,结合超声影像界的"韩式密码"——韩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K-TIRADS),再辅以BRAFV600E突变检测这把分子钥匙,对118例迷雾重重的AUS病例展开深度解码。结果令人振奋:AUS-N组如同"高危信号灯",恶性风险(ROM)飙升至78.1%,其中N1/N2/N5亚型更是展现出96.9%-90.0%的惊人恶性率;而AUS-O组则相对温和(27.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8.1%的AUS-N病例携带着BRAFV600E突变这个"分子指纹",该指标在AUS-O组却完全隐身。虽然整合模型的特异性高达86.5%,但灵敏度仍徘徊在61.3%——这提示我们诊断甲状腺结节就像拼图游戏,需要核形态学、影像特征和分子标记这三块拼图的完美配合。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精准导航仪,使得甲状腺结节的个体化风险管理迈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