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多模式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优化治疗策略与患者生存

时间:2025年4月18日
来源: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综述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手术期多模式治疗的最新证据与指南推荐,涵盖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围手术期管理(肺保护、疼痛控制、VTE预防)、术后辅助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预后随访。基于GRADE框架的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推荐(如PD-L1阳性患者免疫联合化疗)与弱推荐(如MRD监测),旨在通过规范化治疗降低复发风险、改善生存(OS/DFS)并加速康复(ERAS)。

广告
   X   

引言

肺癌(L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85%。尽管筛查技术进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但多数患者仍确诊于局部晚期或晚期阶段。手术联合围手术期多模式治疗(如新辅助/辅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策略。近年来,靶向治疗(如EGFR-TKIs)和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的突破性进展重塑了治疗格局,但临床争议仍存。

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放疗与放化疗
对于可切除III期NSCLC,常规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未显示显著生存获益(强推荐,高质量证据)。然而,免疫联合放疗的I/II期研究显示主要病理缓解率(MPR)达74.1–80%,安全性可控,需进一步III期验证。Pancoast肿瘤患者推荐CCRT联合手术(强推荐,中质量证据)。

新辅助免疫治疗
CheckMate 816等III期试验证实,PD-L1阳性IIA-IIIA期患者接受3–4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手术,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HR=0.63)。NEOTORCH和KEYNOTE-671试验进一步支持该方案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和事件无生存期(EFS)优势。

新辅助靶向治疗
CTONG 1103试验显示,EGFR突变阳性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新辅助治疗PFS显著优于化疗(HR=0.39)。NEOS研究中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的MPR率为10.7%,提示靶向治疗对特定人群的潜在价值(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围手术期管理

肺保护与呼吸训练
术前呼吸训练可提升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如肺不张),推荐以碳弥散量(DLCO)量化评估(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疼痛与VTE预防
多模式镇痛(如硬膜外麻醉)显著降低炎症标志物(IL-6/TNF-α)和疼痛评分。高血栓风险患者建议术前启动低分子肝素(LMWH)并持续7–10天(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营养支持
术前营养筛查与1.5 g·kg–1·d–1蛋白质补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强推荐,中质量证据)。

术后辅助治疗

放疗(PORT)
R1/R2切除或高风险III-pN2患者(如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推荐PORT(50–54 Gy),但常规III-N2患者不推荐(强推荐,高质量证据)。现代调强放疗(IMRT)可降低心肺毒性。

化疗与免疫治疗
II-IIIA期驱动基因阴性患者推荐4周期铂类双药化疗。IMpower010试验显示PD-L1阳性患者辅助免疫治疗EFS显著改善(HR=0.66),但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

靶向治疗
ADAURA试验证实,IB-IIIA期EGFR突变患者术后奥希替尼3年治疗DFS显著延长(HR=0.20),5年OS率达88%。ALINA试验中阿来替尼使ALK阳性患者复发风险降低76%(HR=0.24)。

预后与随访

术后随访推荐基于分期的个性化方案:I期每6个月随访至3年,II-III期每3–6个月随访至5年。微残留病灶(MRD)监测可早期预警复发(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总结

本指南整合多学科证据,为NSCLC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循证推荐,强调个体化策略(如驱动基因导向治疗)与MDT协作的重要性,旨在优化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新型联合疗法及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